經濟的驚人發(fā)展,為臺灣實現民主化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當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宣布解除“臺灣省戒嚴令”,臺灣從此走向了民主化道路。臺灣民主化讓全球華人看到了在儒家文化的世界里產生新的社會發(fā)展模式的可能,毫無疑問,那時的臺灣似已成為華人世界的一盞明燈。
經濟和政治取得發(fā)展同時,臺灣的文化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由于在影視作品、文學藝術、流行音樂等各方面取得的了不起的成就,臺灣也似已成為世界華人文化的中心和華人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那個時代,是最能代表“臺灣人”的時代,是最能體現“臺灣價值”的時代。
但讓人遺憾的是,如此美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卻在后來的歲月中一點點弱化并停滯。

蔡英文(左一)游錫堃(左二)謝長廷(中)蘇貞昌(右二)呂秀蓮(右一)/網絡圖
隨著以追求“臺獨”為執(zhí)政目標的民進黨在島內快速強大并且實現了兩次執(zhí)政,臺灣社會也在其強烈追求“臺獨”的過程中陷入了空前的對立,曾經團結包容的臺灣不復存在。政治和社會的斗爭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全面性的,不僅僅經濟持續(xù)衰退,臺灣的文化和社會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價值更遭受著嚴重的侵蝕和破壞。
當以追求“臺灣獨立”為目標的執(zhí)政者全面推動“去中國化”,曾經將臺灣社會凝聚在一起的力量開始弱化。長期不停的政治惡斗和社會對立,破壞了臺灣社會價值運行的基礎,臺灣社會再難形成共同的奮斗目標和發(fā)展方向。在強烈的拉扯和消耗中,臺灣前進的動力不再,曾經激勵臺灣躋身“四小龍”的精神和價值也逐漸消失。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而這個風景之所以“最美”,就在于它體現了臺灣人所堅守的價值,體現了臺灣人面對困境中展現出的精神。但當這樣的價值和精神都消失不見的時候,“最美的風景”就開始出現了瑕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