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長期活躍在市場一線,清楚知道中國大陸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中包含了大量從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qū)進口的產品,像臺灣的芯片,韓國的顯像面板,日本的零部件。這些產品在中國組裝后出口到美國。如今美國掄起大棒,恐怕打到的是整個亞洲貿易鏈的身上,臺灣當然無法幸免。中國國民黨前“立委”陳根德甚至預測,中美貿易開戰(zhàn),臺灣科技廠商將倒成一片。本來IT產業(yè)獲利就只有3%到5%,如果美國再課征15%關稅,臺商10家有8家會受波及,沒有生存空間。
為了充分迎合美方的要求,臺當局還著急上火撇清自己的“含中成分”,大陸的原材料、進口鋼鋁,都成了需要立刻馬上處理掉的“問題”。而改由臺灣本地或第三地供貨,貨源是否充足,品質是否穩(wěn)定,都讓業(yè)界困惑。
在當前臺灣“獨”派坐大氛圍下,蔡當局做法很容易擴大化為“經濟去中”風潮。有專家分析說,去除產品“含中”成分后,即便能得到美國的貿易豁免,卻可能重挫兩岸經貿關系,臺灣將得不償失。大陸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實勝過美國市場之于臺灣。蔡當局當下的應對之策,是一種經濟自殺行為。
相比之下,還是島內泛藍民眾的看法比較理性。臺灣對大陸香港出口達全部出口的43%,大陸實力的增長對臺灣來說是利好。近些年臺灣的資金、技術、人才不斷西進大陸,已經證實了兩岸的交流合作是雙贏。中美貿易戰(zhàn)開打,臺灣一定受到沖擊。如果拋棄大陸去抱美國大腿,臺灣的產業(yè)結構、未來要怎么辦,角色是什么,經濟出路又在哪?
美國在這場貿易戰(zhàn)中祭出“臺灣牌”,無非是希望以此逼迫大陸作出讓步,讓美國爭取到更多的貿易利益。然而,中國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允許美國插手臺灣事務,更不能允許美國利用臺灣問題和中國討價還價,不允許美國把臺灣作為籌碼放到談判桌上。
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也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想在貿易戰(zhàn)中打“臺灣牌”,恐怕是一腳踢到了鐵板上。如果島內“臺獨”勢力沒有認清這一點,為了迎合美國而損害兩岸中國人利益,恐怕要承擔的后果比預想得要嚴重得多。用國臺辦發(fā)言人馬曉光的話說,“這是十分危險的,也是自不量力的。”(文/雷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