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農產運銷公司連續(xù)休市導致菜價崩盤,臺灣“農委會”與臺北市政府不斷互推責任,“北農”總經理吳音寧則在外界質疑聲浪中神隱了一周,最后才遲遲現身。臺灣《聯(lián)合報》9日法寶社論說,這次菜價暴跌風波,暴露了島內政治人物爭權之勇猛、卸責之狡猾,對于農民權益和供貨責任卻顯不在乎。
1984年5月正式成立的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北農),是東南亞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農產公司。是全臺灣最大的農產品、尤其是蔬菜產銷調節(jié)平臺。據臺灣《中央網絡報》報道,當初北農總經理的人事任命案,充滿了政治考量與算計。臺灣“農委會”強力推薦由吳音寧接任總經理,即被臺北市政府質疑專業(yè)不足。吳音寧與其說是農業(yè)專家,不如說是作家,她能擔任北農總經理,完全是民進黨當局強力操作的結果,最后連柯文哲都不得不妥協(xié)。
此次臺北果菜批發(fā)市場因為春節(jié)連續(xù)休假多天,結果開市后因蔬菜到貨量暴增而導致價格崩跌,農民損失慘重,一片哀嚎。
值得玩味的是,吳音寧在千呼萬喚下現身時,是在“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的陪同下,共同視察果菜市場。相對的,多日來無法與她聯(lián)系上的臺北市副市長兼北農公司董事長陳景峻,則一再指責吳音寧閃躲,并要求她出面承擔責任。當吳音寧聲稱她全程都有向市府報告時,陳景峻則當場駁斥:“哪有?”可見,兩人的關系已勢同水火。
社論指出,試想,一家農產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關系如此不睦,甚至已發(fā)生了管理危機影響產銷秩序,總經理還避不見面;這樣的公司,如何可能正常運作?再看,吳音寧作為北農公司總經理,多日來卻拒絕面對問題,甚至拒絕與董事長聯(lián)系,最后反而越級去向“農委會”官員尋求協(xié)助,豈不奇怪?這反映的,除了體制的混亂,還有政治上的“靠勢”;至于農民因而損失的權益,則似乎不在他們的關注之中。
《聯(lián)合報》社論指出,吳音寧是去年6月中在“農委會”與臺北市政府的妥協(xié)下,取代韓國瑜,出任了北農的總經理。吳音寧之所以出線,一方面她是“獨”派詩人資政吳晟之女,二方面她有參與農運的經驗,三方面她自己也是個所謂“文青”。當時蔡當局的文青勢力正當道,三個要素俱全,把她送上了北農總經理的寶座。事實上,當初外界即不看好這項任命,原因是,果菜產銷的業(yè)務相當繁雜,加上地方批發(fā)勢力的盤根錯節(jié),而各類果菜農作的價格、保存、運送變化又都很敏感,如此艱巨的任務,恐非一個工作經驗極少、又沒有任何經營實務經驗的人所能承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