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走出“過去”
三十年前此時此刻,隨著老兵回鄉(xiāng)探親,開啟了兩岸交流交往的大門,隨之而來的是旅游、經(jīng)商、政治對話、通婚、就學、就業(yè)……帶來了“三通”、帶來了“和平發(fā)展”,帶來了二十多個“協(xié)議”,帶來了相互融合……。臺灣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束了一黨專政,開啟了政黨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帶來了種種亢奮,帶來了主體意識的上揚。也帶來了藍綠惡斗,促使“統(tǒng)獨”矛盾、省籍矛盾、族群矛盾激化,“去中國化”更加激烈……。
對三十年的變化,各個政黨、團體、家庭、個人都有不同的記憶與解讀,大陸與臺灣也有不同的解讀,總的來說,無不充滿挫折感。“臺獨派”盡管二次執(zhí)政,“臺獨”夢想一一付諸實施,但真正的“臺獨”卻無法實現(xiàn),他們充滿焦慮與挫折。藍營,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蛻變,多次的分裂,已潰不成軍,拿不出思想與理想,也充滿焦慮與挫折。“統(tǒng)派”處境艱難,也充滿焦慮與挫折。大陸給予了臺灣這么多惠臺政策,手段用盡,卻仍不見效,無不充滿焦慮與挫折。
我們應看到過去三十年,是當時力量對比的產物,但這個歷史時期已經(jīng)過去了,不應浸于埋怨、自責、焦慮之中,不應該糾纏于怎么固守“現(xiàn)狀”,糾纏于有沒有“九二共識”的爭議,糾纏于“邦聯(lián)”還是“聯(lián)邦”,糾纏于“兩制”還是“良制”,糾纏于種種觀念、是非、準則……。應走出“過去”,結束“過去”,應去創(chuàng)造一個全新的三十年,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使命!
我們要有新思維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過去三十年過去了,我們要跳出這三十年的恩恩怨怨與是是非非,不要再糾纏在過去。我們面對的是未來的三十年。在未來的三十年中,我們必須完成民族復興,也必須解決臺灣問題,完成完全的統(tǒng)一。今天我們是站在這歷史的轉折點,當下我們應該怎么想,怎么做,新時代新使命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臺灣要誠實面對這政治現(xiàn)實才能有出路,大陸要清楚地意識這種轉折與新使命。臺灣如不能主動參與“共締統(tǒng)一”,就只能“被統(tǒng)一”,何去何從值得兩岸有識之士選擇。
我們過去三十年中制定的各種政策,是當時兩岸力量對比的產物。隨著兩岸情勢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勢必需要作根本性調整,需要有新思維,需要有新辦法。一個強大中國與過去一個弱勢的中國,解決臺灣問題應該是完全不同的,這不僅僅是方法問題,還涉及理想與途徑……一系列問題!
中共十九大報告讓人信心大增,贊成“武統(tǒng)”的人從50%下降到10%左右,“融合發(fā)展”的前景大大鼓舞著兩岸民眾,“和平統(tǒng)一”重新鼓舞了大家信心。歷史必定會證明“臺獨”是實現(xiàn)不了的,依靠美國來自保也是癡心妄想,維持現(xiàn)狀只是一個高幻的夢想。正如臺灣一個政論家所言:“以獨拒統(tǒng)”只會讓臺灣付出更大代價。也正如李光耀老人家所預言:兩岸必定會統(tǒng)一,而“臺獨”的種種掙扎,徒讓臺灣民眾在統(tǒng)一時增添更多的痛苦。斯言是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