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好,歡迎收聽全新一期的《臺灣一周侃》,我是小小。
這周啊,明顯感覺到上班路上常出現(xiàn)堵車的情況,為什么呢?因為親愛的同學們已經(jīng)開學了!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小小最喜歡的就是語文課,雖然也頭疼一些“背誦全文”,但學習古詩詞跟文言文帶來的美感、愉悅感卻是無可比擬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您聽聽,這里表達的向往之意、豪邁之情、豁然之境,不得不讓人感嘆中文的絕妙、贊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最近島內(nèi)的一出“文白之爭”鬧劇,卻差點讓臺灣的年輕一代們錯過這些精彩的中華文化。
在前幾期節(jié)目里,我們說到了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又在課綱上“動手腳”,企圖大幅降低語文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進一步推動“去中國化”。最終,臺灣“課程審議會”10日決定新課綱的高中語文文言文比例維持臺灣教育研究院研修小組原來的方案,比現(xiàn)行課綱略降至45%至55%。至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將不再限于四書,尚可包括五經(jīng)或諸子百家等相關(guān)選文。至此,鬧得沸沸揚揚的臺灣地區(qū)高中語文課綱文白爭議,終于落幕。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這次最大的爭議是,臺當局教育研究院提出高中語文課文言文比例是45%至55%,但“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建議降至30%以下,引發(fā)軒然大波。研究院院士王德威等人號召5萬多人連署支持臺當局教育研究院原來的方案,最后取得大勝。正如臺灣《中國時報》評論所說,遲來的正義比沒來好。
臺灣《旺報》發(fā)表社論文章指出,臺當局教育部門以改革名義減少歷史科和語文科的中國元素比重,歷史科刻意淡化中國史,語文科則壓縮文言文數(shù)量,引入日本文學素材,因而引起臺灣民間強烈反彈。此外,假多元文化之名行“去中華”之實,并不能否認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主體性,卻可能會傷害青年世代對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從而形成文化斷裂和認同轉(zhuǎn)換,甚至造成臺灣文化空洞化后果,其危害不可謂不深。所謂“天然獨”,正是從長期片面教育灌輸?shù)南茨X中建構(gòu)出來,與臺灣的歷史和現(xiàn)實都不相符,是一種典型的存?zhèn)稳フ?。更嚴重的危機還在于,這將導(dǎo)致下一代的臺灣民眾與大陸的心理距離愈來愈遠,并將視大陸為與己無關(guān)的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