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這些脈絡,不是要鼓勵反對者以暴力反制執(zhí)政者,而是要提醒執(zhí)政的蔡英文,要注意暴力正在常態(tài)化、甚至正當化的危機源頭。
不客氣地說,暴力常態(tài)化與正當化的井泉,是民進黨鑿挖出來的。以2014年“太陽花學運”為參照,當時的運動者以“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是義務”,作為其癱瘓臺灣“立法院”、占領臺當局“行政院”的正當性,但“獨裁”根本就是煽情的假借口,臺灣民主化后,馬當局公認是歷任當局中考慮最周全的當局,說馬當局獨裁,與事實差距太遠。
當最不獨裁的馬當局都被冠以“獨裁”的帽子,借以催化“革命”的能量,蔡英文當局上臺后,清算在野黨、丑化“軍公教”、伸手基金會、“前瞻”大綁樁的種種作為,豈不比馬當局“獨裁”百倍?背后的動蕩風險豈不更高?臺當局“行政院會”日前提案“修法”,針對退將與卸任官員,限制其未來赴大陸出席政治活動,管制期限長達15年,陳長文教授批判是“刑法”100條復辟。凡此都讓大家驚駭,臺灣在解嚴30年后,民進黨當局竟想開倒車,倒回戒嚴的專制思維。
今天的當局若自己背棄民主價值,就不只是在打擊民主,更會摧毀執(zhí)政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當民主正當性消滅,執(zhí)政的“合法性”也就動搖。“太陽花”時沖占臺灣“立法院”、癱瘓臺當局“行政院”的局面并非不會重演,這才是蔡英文必須戒慎避免、修正回頭的事。
也要提醒全島民眾,一旦沖破體制內改革的界限,沖破民主選舉與政黨政治原則,受到沖擊的就不只是蔡英文政權或民進黨當局,而將解構爾后所有民選當局的治理正當性。這不是危言聳聽,在“太陽花學運”時,即有論者對當時聲援“學運”的民進黨人士提出警示,“太陽花”讓占領臺灣“立法院”正當化、英雄化,癱瘓的不只是馬當局,而是禍延包括今天蔡當局在內的所有民選當局。
丟出暴力第一顆石頭、首先破壞民主運作的人,當然要負最大責任。但民眾也不能不同時思量,當所有的人都開始丟石頭時,臺灣的民主還能稱作民主嗎?臺灣的未來又在何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