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膽無量
從最近蔡英文所提的“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來看,她并不希望與大陸“撕破臉”,以保持自己的戰(zhàn)略彈性。但隨著失去模糊空間、兩岸互動之路幾乎堵死,蔡英文也不得不重新思考,繼續(xù)解答兩岸政策如何接續(xù)的難題。
一種是以拖待變。未來只會對兩岸論述做一些技術性調整,拒絕“一中”的本質不會變,坐視兩岸冷和平淡交流,拖得一天是一天。
“拖”字訣固然讓大陸失望,但最終受害的卻是臺灣。兩岸關系冷冷拖下去,導致陸客減少、島內外對臺灣的投資意愿降低、臺灣無法開拓新的經(jīng)貿空間,糊口第一的民眾當然要把賬算到民進黨當局頭上。有人就高喊,蔡英文切不可重蹈李登輝、陳水扁的覆轍,再延誤臺灣二十年寶貴發(fā)展時間。
第二種是向深綠靠攏。隨著2018年選舉的臨近,執(zhí)政不佳又要鞏固基本盤,擁抱深綠頗有誘惑力,如此當局兩岸政策路線必將更趨保守。張小月說“臺灣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就讓“臺獨”分子聽得很高興。
第三種是部分“亮劍”。比如在“國際空間”問題上被逼急了,也可能偶爾會露露“蜜蜂的蟄針”。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范世平直言,蔡英文“未來可能會技巧性地讓對岸不舒服”。但再不舒服,臺當局的作為也只敢在馬英九和陳水扁兩個前任的區(qū)間里晃蕩。承認“九二共識”無量,搞明“獨”或“兩國論”無膽。
如果民進黨和蔡英文最后真的選擇“拖”甚至“斗”,大陸一定會奉陪。策略上選擇很多,既有陳德銘所說的“小火慢燉、久久為功”,也有臺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形容的“熱炒、醬爆”。無論如何搭配,“空心菜”的下場是注定了的。(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日月談工作室 任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