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金平似乎也嗅出了某些氣息,因而在失去“立法院長”的“尊貴”身份之后,希望能“堤外損失堤內補”,撈個總會文化總會會長當當,好為蔡英文擔當“二軌”角色,與宋楚瑜出任“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領袖代表’互別苗頭。因此,他在去年十一月的“蔡劉之爭”中,全力投入蔡英文與該會前會長劉兆玄的權斗,以圖 “公私兼顧”:在“公”是為蔡英文奪權;在私,則是發(fā)泄對馬英九的不滿,并籍機獲得“中華文化總會”會長的職務,好去充任“二軌”的重要角色。而柯建銘的的積極配合,一方面是為老板賣命,另一方面也是答謝王金平為他作“司法關說”,而且也是為了打馬。
但是,蔡英文并非是真正以王金平來作其替身,真正的替身是將會接任“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的江春男和秘書長的林錦昌,而王金平只不過是“打掩護”的角色而已。實際上,昨日推選的該會領導架構成員名單,包括執(zhí)行委員會咨詢委員,竟無“王金平”之名,亦即是把本來是執(zhí)行委員的王金平也一腳踢出去了。這下,王金平應當哭咒“為誰辛苦為誰忙,為他人作嫁衣裳”了。
不過,倘是逆反思考,說不好卻是王金平替蔡英文趕走劉兆玄之后,發(fā)覺事情并不如當初他想象的那么簡單,而有可能是正如不少人所預測及批評的那樣,蔡英文之所以要發(fā)狠心趕走劉兆玄,是為了利用該會進行推動“文化臺獨”的活動,并將該會的稱謂“中華文化總會”去掉其“中華”兩字,重新使用“國家”二字,甚至是干脆改為“臺灣”二字。以紀念并弘揚自己親自擬制的 “特殊兩國論”,或固化民進黨現(xiàn)在流行正夯的 “臺灣是正常國家”。既然如此,就不如急流勇退,避免與“文化臺獨”同流合污。倘果如此,王金平還算是孺子可教也。(新華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