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近日任命“獨”派大佬游錫堃為“特使”,去參加明年1月的美國總統(tǒng)就職典禮。游錫堃在民進黨“四大天王”中英文程度最差,卻要擔負面見“洋大人”重任,主因在于他一貫大力主張臺灣“正名制憲”,最適合傳遞蔡英文想說卻不能說的潛臺詞。
這不,游錫堃前兩天已經(jīng)按捺不住出來說話了。他說,蔡英文上臺后也追求“國家正?;?rdquo;,但現(xiàn)在要“制憲、正名”,民代席次還不夠。不過民進黨“完全執(zhí)政”,至少在“國家認同”的法規(guī)上可修正,建立“臺灣主體性”。
游錫堃不是蔡英文發(fā)言人,但說出了蔡英文心聲。蔡英文支持率一瀉千里,綠營大佬、“獨”派組織、綠色智庫等一擁而上痛打落水狗,聲音似乎比藍營還大。綠營不是嫌棄蔡英文施政無能,而是心急她在“臺獨”路上走得太慢。面對“逼宮”,蔡英文得有所表示。此時任命游錫堃當“特使”,借他之口說出“正名制憲”的老話來,正是一種“心跡自白”。
蔡英文上臺之初,觀察家已預言,當臺灣經(jīng)濟惡化、內(nèi)部矛盾升級,蔡英文“綠營共主”地位不保時,為博取綠營支持,就會去喝“臺獨”興奮劑,走上陳水扁的老路。半年后再看,這一預言基本已成現(xiàn)實。
從“隱形臺獨”逐漸走向“顯性臺獨”,是蔡英文的宿命。這既是綠營的整體意志,也是蔡英文本人的意愿和性格所致。
蔡英文是“兩國論”的起草者之一,在陳水扁時代擔任陸委會主委時,也是“兩國論”最堅定的執(zhí)行者。此次她以“兩岸維持現(xiàn)狀”為招牌上臺,但對于“現(xiàn)狀”究竟是“一中”還是“兩國”,始終不予正面回應。其兩岸政策的核心要義,仍是她當年親口說的“做而不說‘兩國論’”。
蔡當局的兩岸策略一開始就是“對外示弱,對內(nèi)緩獨”。面對大陸威懾,蔡英文要用其特有的隱忍、堅定和陰柔來推行“臺獨”。她的就職講話,雖然全篇不敢直觸逆鱗,但“遠大陸、親美日”的基調(diào)昭然若揭,且涉及兩岸關(guān)系定位的關(guān)鍵語句,無一不是模棱兩可,留有“臺獨后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