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3月28日訊 26日,國民黨黨主席補選結果出爐。被外界視為“深藍”代表的前“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力壓最強對手、所謂“本土派”代表黃敏惠,贏得最后勝利,成為國民黨百余年歷史上首位女性黨主席。
如何解讀洪秀柱的勝選?面對黨內出現(xiàn)的“去中國化”聲音,洪秀柱帶領下的國民黨,未來在兩岸政策上將走何種路線?面對黨員趨向老齡化的危機,國民黨又將如何吸引年輕力量,注入新鮮血液?昨天,導報記者電話專訪了臺灣知名時事評論員、國民黨前“立委”邱毅。
派系之爭
“‘本土派’實力早被揭穿”
導報記者:這次國民黨黨主席補選,雖然有洪秀柱、黃敏惠、李新、陳學圣等4人參選,但洪秀柱卻拿到了56.16%的過半選票,且一次投票搞定;而代表所謂“本土派”的黃敏惠,得票率卻只有33.02%。通過這次選舉,您怎么看國民黨內“本土派”實力?
邱毅:其實國民黨內根本就沒有什么“本土派”。“本土派”這個概念當初是李登輝拿來打擊所謂黨內“非主流”的工具。往后,每到選舉或爭奪黨內利益時,地方派系就會把“本土派”這個概念提出,以增加其正當性。與民進黨派系用“臺獨”理念維持存在相比,國民黨所謂“本土派”其實只是靠著“奶水”而結成的松散利益團體。
這次黃敏惠為了與洪秀柱有所區(qū)隔,參選時即提出所謂代表“本土派”出戰(zhàn),甚至一度稱自己是“主流”,這都只是虛張聲勢。黃敏惠為什么會輸?第一,經過去年“九合一”選舉和今年“立委”與“總統(tǒng)”“二合一”選舉,國民黨“本土派”的實力已經被揭穿,證明他們根本就沒有實力;第二,就算有所謂“本土派”,黃敏惠也不是其中的重量級人物;第三,黨內選舉沒有資源可用于催票,沒有“奶水”,地方派系幾乎沒有動員力挺黃敏惠,以致黃敏惠在臺南、高雄等南部地區(qū)全面落后洪秀柱,只在自己曾主政的嘉義市周邊地區(qū)略微領先;第四,國民黨“本土派”很多人目前考慮的不是留在黨內爭奪利益,而是想方設法投靠掌握大量資源的民進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