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諱言,兩岸交流中,雙方都必須遵守一些政治規(guī)矩,這個規(guī)矩是大陸和臺灣經(jīng)過長時間的磨合、磋商形成,不是哪一方單獨的要求,也不是只針對某一方,臺灣方面固然要遵守,大陸方面也一樣要遵守。
兩岸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內(nèi)容是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找到最大公約數(shù)。試想,如果交往中一方總是有意無意凸顯分歧,甚至沖撞對方底線,那還能愉快地相處嗎?
香港是中國的特區(qū),在涉及主權(quán)的問題上,自然應該跟大陸保持一致。港府要求臺灣藝人刪“國立”二字,既是遵循政治倫理,也是依照過去約定俗成的方法,不是第一遭,前面已有不少例子,引發(fā)強烈反彈倒是罕見。
兩岸交流,當事人的相互尊重、相互善意也十分重要。筆者剛剛參加了在臺北舉行的臺大北大日活動,北大師生到臺大交流,現(xiàn)場的布置、印刷品上也沒看到臺大故意凸顯“國立臺灣大學”,為什么?因為這是對客人基本的尊重。反過來,客人也應有守禮的意識,不應讓主人為難。臺灣藝人如果懂規(guī)矩,就應主動刪去“國立”二字,而不是等主人提醒。
主人提醒之后大發(fā)雷霆,更是不智。兩岸既定的政治規(guī)則,總不能因為少數(shù)人不滿就變來變?nèi)?。其實臺灣很多大學名稱中都有“國立”二字,臺灣人平時說起來,也很少講“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并不會引發(fā)誤會或影響認知。有些事不擺上臺面,根本就不是問題,非得拿出來鬧,削的是自己的面子。
臺北藝術大學校長甚至用“愚蠢”、“極粗暴及缺文明素養(yǎng)”、“與朝鮮沒兩樣”等激烈詞匯批評港府。只要不是想靠表演搏出位的人,如果先做一點功課了解前因后果和背景知識,想來也不用這么大動肝火。(文/黑白自在)
網(wǎng)址: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6/0325/c456465-2977080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