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的現(xiàn)實情況看,馬英九此次登島算是做出了努力的。陳水扁在位時也登過一次太平島,但那時南海的爭議與今天的情況尚有不同,至少美國在那時沒有公開介入。此外陳水扁時期撤了太平島上的駐軍,改由“海巡署”執(zhí)法。
令人擔心的是,蔡英文上臺后一旦在南海方向“放水”,把立場往后撤,必給大陸與外部周旋增添新的困難。因此馬英九這次登島的意義之一可以視為給阻止蔡英文后退設(shè)了一道防線。至于這道防線能起多大作用,現(xiàn)在很難說。如果民進黨政權(quán)就是準備“明通美國,暗幫諸夷”,那么什么防線恐怕都攔它不住。
至少在目前,大陸無法指望臺灣在南海和東海問題上做太多。從一定意義上說,臺灣社會現(xiàn)在是放大了的“小確幸”。“中華民國”的版圖很大,但這張圖在很多臺灣人心中早就散了,如今在臺灣買一張“中華民國地圖”都要四處找。維護中華民族領(lǐng)土主權(quán)的使命,就得靠大陸扛起來。
當然這只是眼下一個時期的情況。兩岸政治隔閡再深,臺灣與大陸畢竟同根同族,使用相同的語言文字,兩岸經(jīng)貿(mào)和文化往來近年日益頻繁。臺灣社會原有的國家認同感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猛醒是完全可能的,“分久必合”是老祖宗的總結(jié)?;蛟S有一天臺灣會成為保護釣魚島和南沙的先鋒。
馬英九在太平島講了話,發(fā)了聲明,由于他小心翼翼,講話的內(nèi)容不具沖擊力。但人們會記住他留在島上的身影。他做得怎么樣另說,但他畢竟做了。給他鼓掌。
網(wǎng)址: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6-01/84683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