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與改革
說到這次參選黨主席的門檻,背后牽扯的仍然是國民黨改革的決心和團結的意志。有人放風說,之前提議限制黨主席參選年齡不得超過60歲,是在卡黨內的某些人云云。隱隱約約,還是黨內大佬文化和派系斗爭的影子。洪秀柱就在參選時話里有話表示:“我要重申,本黨已經(jīng)一無所有,也就無權可爭,無利可圖,因此只有奉獻!”
至于降低參選門檻等技術規(guī)則,即將卸任的國民黨“立委”羅淑蕾表示贊同,并認為要改革就從改變黨主席補選規(guī)定開始,讓各個黨員都有資格參選黨主席。
問題是國民黨必須改革,人人都懂。但喊了多少次,成效有待商榷,多淪為一種政治正確的廢話。缺乏的,恰恰是行勝于言的干勁,是壯士斷腕的決心。“國民黨改革,不要再空口說白話!”有資深黨員毫不客氣的批評。
代行主席職務的副主席黃敏惠表示,國民黨要往制度的建立努力,黨章甚至涉及召開全代會才能修正的黨主席選舉辦法,必須取得大家的共識和決心,經(jīng)由前瞻、公平參與、合于程序正當性所產(chǎn)生的黨主席是改革的第一步,也才能符合社會期待;接下來,處理黨產(chǎn)、黨務組織、培育年輕人才、在地經(jīng)營才會有更大的正當性,國民黨要讓大家看見,改革是現(xiàn)在進行式,不是喊喊口號。
藍圖很美好,問題是,哪個候選人有魄力和能力當選后去落實這些?對于即將接任的黨魁來說,及格分是扮演好反對黨的角色,在立法院對全免執(zhí)政的綠營進行必要制衡。這個要及格并不難,因為選舉政治的奧妙在于,一旦丟失政權,政黨的政治包袱也因此放下。民意會死盯執(zhí)政黨,對在野黨同情成分增加。擺脫掌權綜合癥候群后,國民黨在危機中,等來了反省、改革、大破大立的機遇。
但要帶領國民黨走出改革和團結的新路,獲得高分,則很難。從現(xiàn)實看,按照羅淑蕾的說法,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如果年輕一代和中生代沒有人可扛得下黨主席職位,那只能從老的人中來挑,看誰最有能力,誰愿意聽年輕人的聲音才適合。
隨著改革和團結問題的深入,新任黨主席需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那就是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國民黨之爭。有部分改革派和少壯派開始主張本土化,去掉“中國”兩字并有相關論述。這個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不僅牽涉到國民黨的改革,更牽涉到對岸大陸的觀感,當慎之又慎。一方面,失敗之后的國民黨仍然肩負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重任,鑒于民進黨在“九二共識”方面徘佪不前,國民黨的制約、平衡作用可能更會吃重,切莫自廢武功。此外,國民黨要本土化,“拿香跟拜”追在民進黨屁股后面是沒有用的,丟了創(chuàng)黨精神這個魂兒甚至持續(xù)綠化,有走向碎片化和分裂的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