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在16日舉行的臺灣“總統(tǒng)”選舉中大勝,民進黨同時贏得“立委”選舉,獲得立法院的多數席位。臺灣新的政黨輪替成為現實,國民黨將再次成為在野黨。
自前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后,民進黨再次上臺就已經成為臺灣普遍的政治預期。為確保平穩(wěn)贏得“總統(tǒng)”選舉,這一年多來蔡英文說話謹慎,在兩岸政策方面打模糊牌,一再強調要維持兩岸的“現狀”。
蔡英文顯然吸取了4年前操弄“臺獨”議題導致敗選的教訓,這一次刻意繞著統(tǒng)獨敏感問題走,使得這次選舉的“兩岸意味”是臺灣有“總統(tǒng)”競爭選舉以來最淡的一次。這次各方說“臺灣道路”時,含義已經不是統(tǒng)獨,而是指更廣泛的道路選擇。比如如何促經濟,如何解決社會公平問題,如何保障年輕人的未來等等。
因此顯然不能將這次投票看成是對兩岸關系的一次打分,民進黨獲勝更不意味著臺灣民眾對“臺獨”路線的支持。蔡英文和民進黨看來也清楚這一點,她在勝選后的記者會上繼續(xù)就兩岸問題“打太極拳”,表示要“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xù)的兩岸關系”。
回頭看過去的8年,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取得相當厚實的成績,它們已是臺海現實的一部分,民進黨上臺后的大陸政策必受到一定制約。此外大陸的實力今非昔比,政治上可以影響亞太,軍事上對臺絕對優(yōu)勢,經濟上讓臺灣很難離開,大陸引導臺海局勢的主動權已經無可動搖。“臺獨”歷史性地成為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國民黨執(zhí)政8年對形成兩岸關系今天的局面做出了貢獻,它的這一功績兩岸社會都會肯定。臺灣政黨輪替之后,民進黨就要對臺灣全社會的福祉負責,就不能像在野時那樣針對兩岸關系胡來。它如果拋棄之前8年形成的臺海政治成果,將是挖自己的“執(zhí)政”墻角,陳水扁的殷鑒離今天并不太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