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年輕人 《蘋果日報》由中立轉綠
在遍及臺灣各地的“7—11”、“全家”便利店,有島內四大報紙供消費者購買、取閱,你會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期報紙,都是《自由時報》最厚,有100多個版是家常便飯,《蘋果日報》次之,而《聯(lián)合報》、《中國時報》經(jīng)常只有二三十個版。報紙版數(shù)多是因為廣告多,廣告多是因為商家看中其發(fā)行量和影響力。
臺灣新聞界資深學者、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彭懷恩向導報記者透露,目前在臺灣,老牌“臺獨”報紙——《自由時報》所占的市場份額是最大的,發(fā)行量對外宣稱是五六十萬份;而《蘋果日報》發(fā)行量大概是40萬份,其政治立場過去被視為中立,對于藍綠,經(jīng)常是各打五十大板,不過就彭懷恩觀察,這種狀況在“太陽花學運”之后有所改變,“《蘋果日報》主要還是想爭奪年輕人的市場,年輕人要爭取什么反對什么,報紙就要跟進,這也導致其看起來越來越綠”。
《中國時報》、《聯(lián)合報》曾長期是臺灣報業(yè)的“兩強”,島內自打出現(xiàn)藍綠對立后,這兩份報紙被歸為“藍媒”,如今它們兩家發(fā)行量加起來,也不如《自由時報》一家多,廣告量比歷史巔峰時期萎縮太多。
雜志方面,《新新聞》是老牌的時政周刊,雖然長期扮演批評者角色,但總體來說還算中立理性,不過近兩年其立場急轉,“臺獨”言論激烈程度,甚至可以同《自由時報》“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