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7月2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張媛/文 楊程俊/圖)“希望遠方的親人能夠像燕子一樣時常回家看看,以慰藉彼此思念之情。”在翔安區(qū)大嶝島金門縣政府舊址前,大嶝街道的工作人員黃小玲在向兩岸青年介紹燕尾脊時動情地說。
6月29日下午,第十六屆海峽論壇“詩書作伴·同心同行”兩岸文學論壇暨青年文學交流活動在廈門市翔安區(qū)舉行,兩岸青年來到田墘村紅磚古厝聚落,并參訪金門縣政府舊址,聆聽兩岸同胞齊心抗日的烽火故事,體悟和平的來之不易。
極具閩南風味的建筑,會將屋脊做成燕尾的形狀,當?shù)厝藛咀?ldquo;雙燕歸脊”,寓意著“盼燕歸巢”,希望在外游子早日歸鄉(xiāng)。黃小玲向臺青介紹,燕尾脊除了具有避雷針的建筑功效外,背后也蘊含閩南人居家風俗文化的傳承,“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紅磚古厝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參觀老房子,觀察當?shù)厝说纳盍晳T,感受到阿公阿嬤所講故事中角色與場景是真實存在的,更能讓臺青融入其中。她還指出,翔安機場航站樓屋檐的設計靈感,即源自于燕尾脊造型。
在參訪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跡金門縣政府舊址時,不少臺青眼角含淚閱讀彼時的抗戰(zhàn)保國守家鄉(xiāng)故事,親身感受歷史印記,走進歷史真相。
據(jù)悉,田墘社區(qū)保存有100多棟紅磚古厝,擁有金門縣政府舊址、文書房等7處12棟省級文保單位,保留了成片的紅磚古厝聚落,是閩南紅磚古厝的典型代表。2012年,田墘的紅磚建筑聚落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