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助栽“搖錢樹”
交流和實踐多了,曾鈞毅心里有底了。他說,當地有日光溫室大棚可控制溫度適合火龍果的生長;此前當地種植的草莓、小番茄只能在冬天收獲,而火龍果掛果期可以持續(xù)7個月,3至5年內進入盛果期。
當然,需要克服的困難也不少。當地冬天零下十幾攝氏度,最怕霜凍,大棚里要及時保溫,夏天中午高溫又飚到40℃,蓋大棚就像是蒸桑拿,“尋找最適宜的溫度”是曾鈞毅傳授的重點。此外,當地農民不習慣在冬天干活,為了把這延續(xù)已久的生活習慣扭轉過來,曾鈞毅著實耗費不少功夫。
但是在品嘗過成果后,曾鈞毅覺得一切都值得。永靖早晚溫差大,盡管成熟的果實沒有那么大,但香氣比南方的果實更為清甜。
紅心火龍果因鮮甜且營養(yǎng)價值高,廣受好評。一棵火龍果樹可以掛果20年,種得好就是“搖錢樹”。2020年,永靖第一批在地種植的火龍果迎來采摘期,大受好評。
曾鈞毅表示,在成功試種后,后續(xù)將在永靖縣大面積推廣,相關滴灌、噴灌配套已在協(xié)調中。
閩臺俚語道心聲
從臺中到廈門再到永靖,曾鈞毅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他從大陸土地上得到豐厚的回報,也樂于貢獻自己的專長回饋社會,帶領鄉(xiāng)親們一起發(fā)家致富。
他把在大陸的創(chuàng)業(yè),形象地稱為自己的“甜蜜事業(yè)”。隨著助力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結出碩果,當地農民增收帶來的口碑提升,曾鈞毅的“甜蜜事業(yè)”也在向大陸更多地方拓展。
如今他的足跡已經遍及甘肅、河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等地。曾鈞毅所構想的不僅僅是火龍果種植,還引導和打造三產融合的火龍果全產業(yè)鏈,涵蓋種植、農產品深加工、休閑旅游、鄉(xiāng)村研學、電子商務等領域,以期創(chuàng)造更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獨行快,眾行遠。近年來,共青團廈門市翔安區(qū)委先后舉辦培育翔臺青年系列活動,使得包括曾鈞毅在內的眾多臺灣青年,在大陸抱團發(fā)展的同時,視野越來越開闊。
談起這些年在大陸的發(fā)展,曾鈞毅喜歡引用一句閩臺流傳的俚語,叫“吃果子拜樹頭”。他表示,這句話契合火龍果種植理念,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自己在大陸發(fā)展的成績,而從感恩的角度說,“更能代表我在大陸持續(xù)耕耘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