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素有“明清古建筑博物館”之稱的福州三坊七巷內,有一座特殊的老建筑。推開厚重的木質門,繞過銅雕插屏門后,一座古樸的石橋首先映入眼簾,這是象征著“兩岸一家親”的“連心橋”,石橋另一頭的中堂內懸掛著下榻會館、以文會友、挑燈夜讀、赴考應試四幅動態(tài)畫卷…這座宅邸是剛剛復建的福州臺灣會館,原址位于福州貢院附近,當時是清末臺灣士子參加福建鄉(xiāng)試、進京會試時的棲息之所,它見證了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歷史淵源。
史海鉤沉 尋根兩郡試館
復建后的福州臺灣會館,總面積1611平方米的宅院分為歷史主題展區(qū)、當代專題展區(qū)、交流活動區(qū)、配套功能區(qū)等四個區(qū)域,橫跨黃巷51號和麒麟弄3號院落,可以透過各方捐贈的史料文物,也可以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回溯閩臺科舉制度的淵源、榕臺民眾交流交往的歷史,了解兩岸關系尤其是閩臺關系發(fā)展的情況,完成一場從古至今的時空穿越。
“臺南許南英曾三次參加鄉(xiāng)試,1882年鄉(xiāng)試時寫下《鼓山紀游》全文800字,對鼓山情有獨鐘。1885年,他第三次來到福州時,對當地風土人情已十分熟悉,連賣藕小娃也倍感親切。”靜靜地站在福州臺灣會館的歷史主題展區(qū)內,品讀著史料上對于曾祖父的記載,來自重慶的許沛女士百感交集。
福州臺灣會館分別有臺北郡試館、臺南郡試館,因此又稱兩郡試館。光緒九年(1883年),由福建臺灣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劉璈提議所建,原址在今福州市鼓樓區(qū)中山路原貢院附近。光緒十年(1884年)建成,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科鄉(xiāng)試投入使用,共有3幢樓房可住300余人。
據史料記載,清朝科舉制度在臺實行的200多年間,臺灣共考取了文進士33名、文舉人306名,分別排在清代福建14個府(州、衛(wèi))的第7、第8位,考取武進士10人以上、武舉人297人,留下父子、翁婿、舅甥進士和師生同榜、一門六舉人等佳話。
歷經時代變遷,兩郡試館原址已不存在。2015年底,時任全國臺聯(lián)會長汪毅夫作出批示:“福州臺灣會館見證了閩臺之間的密切關系,恢復福州臺灣會館意義相當重大。”2016年4月7日,汪毅夫來榕考察會館復建工作,并先后為會館復建捐贈清代地圖等文獻史料200余份。
2018年,福州市決定在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擇址重建福州臺灣會館。為了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2019年7月,福州市臺聯(lián)組織“福州市傳統(tǒng)文化交流訪問團”赴臺交流考察,走訪島內書院、社會團體,圍繞兩岸文脈淵源、中華文化、閩都文化在臺傳播影響和加強榕臺聯(lián)系合作、共同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等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得知福州臺灣會館復建,許多臺灣民間人士捐獻出了珍貴的文物史料,它們既反映了閩臺科考淵源,又展示了榕臺交往的現(xiàn)況,讓復建后的福州臺灣會館既有歷史厚重感,又充滿了時代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