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28日訊(海峽導報駐福州記者 林芹)10月25-28日,為期三天,以扶持兩岸高校青年影像創(chuàng)作力量為目標,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wèi)視發(fā)起創(chuàng)辦,福建省電影局、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平潭綜合實驗區(qū)管委會聯(lián)合主辦的IM兩岸青年影展在平潭影視基地落幕,主競賽短片單元多個榮譽獎項揭曉,共30部影片獲獎。
IM兩岸青年影展集短片推優(yōu)、論壇、展映、大師班于一體,將目光聚焦在青年影視人才的挖掘上,并對優(yōu)秀影視項目進行幫扶。由臺灣藝術(shù)大學隋淑芬執(zhí)導的影片《帶著媽媽出去玩》獲得最佳影片(獎金30萬元)、美國藝術(shù)中心設計學院的鐘馨璇創(chuàng)作的《莫莉》獲得評委會大獎(獎金25萬元)、最佳導演由北京電影學院的趙子萱獲得(獎金20萬元)、《山下野獸》等六部作品獲得最佳(劇情、非劇情)短片(每部獎金15萬元)、《庫斯別克》榮獲 “圣農(nóng)”新銳成長計劃(獎金15萬元)、《來自東方的追光者》等20部作品獲得優(yōu)秀(劇情、非劇情)短片(每部獎金8萬元)。這筆獎金對青年電影人的鼓勵和扶持意義深遠,也是來自首屆IM兩岸青年影展對青年電影人的一份支持與厚愛。
終審評委胡智鋒、王小帥、徐小明、陳玲珍、章明,演員涂們、霍思燕、黃小蕾,臺灣康姆士COM’Z樂隊以及秦曉宇、邢健、王欣、朱樂賢、陳彬、寧玉琪、朱賢亮、唐曉艷、饒曙光、周星、李亦中、張阿利等影視行業(yè)領(lǐng)軍人出席了頒獎禮,他們不吝為青年人送上掌聲,為IM送上掌聲。
本屆影展圍繞“每一朵浪花都去向島嶼”主題,在10月23日至25日舉行期間,設置了“閃亮的島嶼”競賽入圍作品展映、“風從海上來”臺灣新電影數(shù)字修復版展映、“時代鏡像”大陸影片展映、“浪花與島嶼”電影導演大師班、“在真實光芒的照耀下”青年紀錄片論壇等多個單元。其中,最受矚目的主競賽單元共收到來自全球276所院校的1195部影片,其中劇情片820部、非劇情片375部。經(jīng)過初審與復評,共有50部作品脫穎而出,入圍本年度IM短片主競賽單元,影展記錄著青年電影人的“高光時刻”,也見證中國電影薪火相傳的繁榮氣象。

本屆IM兩岸青年影展邀請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主持工作)胡智鋒出任IM兩岸青年影展學術(shù)委員會主席,享譽國際的中國電影導演、電影“第六代導演”之一的王小帥擔任評委會主席。他們與影視出品人陳玲珍、臺灣導演徐小明、大陸導演章明、臺灣導演李佑寧等15位兩岸影視業(yè)者共同組成評委團。
“今天從平潭出發(fā)的新導演,如果能夠記錄這一刻,在出發(fā)后一個漫長的道路上能夠繼續(xù)保持和記住這一刻的感動、這一刻的熱血,那我相信你真的可以走很遠、走很久,一直抵達你心目中那個理想的境界,所以一個電影人他的可愛之處就在這,電影人是永遠年輕的。”在頒獎典禮上,著名電影導演、IM兩岸青年影展評委會主席王小帥的這幾句心里話讓兩岸青年電影人心潮澎湃,駛向遠方。
第一屆IM兩岸青年影展邀請電影“第六代導演”之一的王小帥擔任評委會主席,參與影片的終審工作。接到邀約時,王小帥表示:“很榮幸,有兩個主要原因讓我來到這里。一是因為福建,我這里生活和工作了一段時間,結(jié)識了許多的朋友、同事,始終保持著深厚的友誼。第二當然是因為電影,特別是青年短片展,我認為我應該擔當起這份使命。同時能借此機會和年輕的電影人在一起交流,為他們的起步出謀劃策,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們年輕的能量和生命力。”
王小帥表示,中國近幾年電影產(chǎn)業(yè)發(fā)展迅速,面向兩岸青年舉行影展“恰逢其時”,海峽兩岸、港澳地區(qū)、新加坡等華語圈青年影人共同參與,令整體視野更廣闊。
IM是“In Moments”的縮寫,意為“從這一刻起”。作為海峽兩岸高校青年影視創(chuàng)作人成長路上的支持與見證者,IM兩岸青年影展從高校群體出發(fā),致力于為更多青年電影人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