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蘇奕嘉,來自臺北,2015年的三月開始在北京創(chuàng)業(yè)。”
“疫情對我們餐飲業(yè)的影響其實是很大。政府陸續(xù)公布一些政策以后,商場也有幫我們減免租金,所以我們的壓力緩解了不少。之前在疫情最嚴重期間,我們不鼓勵大家來聚餐,如果必須要堂食用餐的話,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間隔一桌,并且一桌不要超過三個人。疫情以來,我們主要還是以外賣為主,一天大概有400單左右,估算下來用餐人數(shù)在900人左右。”

“我平時非常關心疫情方面的信息。剛開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還在想要不要到前線?可不可以去武漢做義工?并且在前一陣子我還把自己的頭發(fā)剃掉了,剪了短發(fā)做好了去前線的準備。后來得知,武漢根本進不去,所以剩下我能做的就是幫一些公益單位協(xié)調口罩捐贈的渠道。”

“2012年9月,我來到了北京。我在歐洲讀書的時候,就有很多大陸的同學,包括我的室友,都是從大陸來的,所以感覺我對大陸并不陌生,可是我沒有到過大陸。后來我有朋友在北京工作了,他覺得這里機會不錯,就推薦給了我,所以就過來了。我剛來的時候真的沒有什么時間,三年前我才剛去過故宮。北京是我第二個家,只要我的餐廳不倒,我還能在這邊生存,我絕對會留在北京!”

“我們主要都是港式的清湯牛腩面,清湯牛腩面是香港最普遍的一種小吃,剛好我們的合伙人都是香港朋友,所以就順理成章地弄了很多港式小吃,包括我們店里的整體風格也都是港式的。”
“最早店面很小的時候,我們沒有什么客人,就自己吃了,真的是為了自己的胃開的店,我們也沒有什么百年傳下來的菜譜??!那我們有什么呢?只有良心。我們應該也算是比較早期,拿一個單品出來,把它做成一個品牌的這種店。2015到2016年那個時候,這種概念突然間爆火,然后就每天開始排大隊,天氣非常炎熱,排隊可能要排很久才能吃上面,我會在門口給排隊的人送水呀、送冰棍啊,甚至拿著大擴音器在下面陪他們聊天、唱唱歌,娛樂一下大家。”

“大家只要一起努力,做好自我防護,把防范意識提高,我相信這個疫情很快可以過去。疫情對于行業(yè)來說,我個人覺得或許是一波創(chuàng)業(yè)的好機會,所以大家不要失去信心。”
疫情期間,有許許多多西進大陸奮斗發(fā)展的臺灣青年依舊和蘇奕嘉一樣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和同胞們一起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他們有的投身到抗擊疫情第一線;有的慷慨奉獻,為戰(zhàn)疫醫(yī)生們和病患們捐贈物資與資金;還有的加入到基層工作,成為了社區(qū)服務的一份子,這種奉獻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是兩岸當代新青年們所共有的寶貴精神境界。
資料來源:中新社——微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