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傳承
不斷涌現(xiàn)新人
在交流中,兩岸傳統(tǒng)文化從業(yè)者互相學習借鑒,推陳出新

臺灣霹靂戲的創(chuàng)新做法促進福建木偶戲創(chuàng)新發(fā)展。(資料圖)
臺海網7月29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道 上周,廈門市南樂團的團員們剛剛從臺灣回來,結束了南音文化在臺的巡回表演。臺灣鄉(xiāng)親們從婉轉動聽的南音里,聽到了相同的語言,喚起他們對兩岸共同文化的認同感,許多鄉(xiāng)親紛紛表示特別想來廈門走走看看。
兩岸傳統(tǒng)文化交流已成常態(tài),兩岸合力創(chuàng)作南音新作品,臺胞到大陸拜師學習布袋木偶戲……一系列交流活動在閩臺地區(qū)輪番上演。在交流碰撞中,新鮮血液加入到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行列中,推動傳統(tǒng)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讓傳統(tǒng)文化變得更加年輕。
南音 兩岸攜手創(chuàng)作新作品

臺灣學生與廈門市南樂團演員共同演繹南音作品。記者 陳翠仙 攝
對于廈門市南樂團而言,赴臺交流演出已是常態(tài),此次巡演,他們走進了臺北、南投、臺中等地社區(qū),傳播南音文化。廈門市南樂團團長楊雪莉介紹說,2016年,他們也曾組織赴臺交流,讓南音文化進校園。
演員們從臺灣回來后,就馬不停蹄地開始排練新作品,楊雪莉告訴記者,新作品的詞選自唐詩宋詞經典,而作曲則是由臺灣的南音作曲家負責,是一部兩岸共同創(chuàng)作的作品。“作品在廈門演出后,如果條件允許,我們也將到臺灣演出。”楊雪莉介紹說。
楊雪莉告訴記者,兩岸的南音文化交流由來已久,近年在惠臺措施的推動下,交流成果更加顯著。“我們創(chuàng)作了《廈門金門門對門》等兩岸題材作品,也與臺灣的南音表演藝術家建立了聯(lián)系。”楊雪莉舉例說,他們也與臺灣南管藝術明星———王心心有過合作。她認為,心心南管樂坊在舞臺的燈光舞美等方面十分出色,值得他們學習。
除了合作演出之外,兩岸南音表演藝術家還共同培養(yǎng)南音傳承人。今年1月份,臺灣戲曲學院青年劇團的13名學生來到廈門市南樂團,開啟了為期10天的冬令營培訓活動。“這些孩子對南音興趣濃厚,而且有一定的民樂基礎,學得很快,10天下來,就可以上臺演出了。”楊雪莉對臺灣而來的學生贊不絕口。在學習結束之后,這群臺生還展演了初學的南音曲目。
“我們希望兩岸能夠共同傳承傳統(tǒng)文化,來到廈門學習的機會很難得,我們十分期待能夠把這個活動長期舉辦下去。”帶隊的臺灣老師王學彥說。楊雪莉十分贊同王學彥的觀點,她表示,南音文化的傳承,需要借助年輕一代的力量,南樂團今后將舉辦類似的培訓活動,或者派遣樂團的演員到臺灣為學生們上課。
“臺灣的南音發(fā)展環(huán)境有待改善,他們專職的南音表演藝術家很少。”楊雪莉說,大陸十分鼓勵傳承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也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南音的種子在臺灣散播開來,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學習南音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