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愛·第三屆兩岸青年短片大賽電影大師交流營6月15日在上海正式開營 葛鳳章 攝
上海、臺北兩岸青年影人通過鏡頭語言了解彼此的想法,正成為一項傳統(tǒng)。We愛·第三屆兩岸青年短片大賽電影大師交流營15日在上海正式開營,44部入圍的兩岸作品青年主創(chuàng)們,受邀參加為期一周的交流營活動。
該活動由上海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上海文化聯誼會、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文匯報社擔任指導單位,上海市廣播影視制作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滬測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辦,臺灣微電影協(xié)會、華聯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協(xié)辦。
主辦方期待,這樣的活動能真正促進兩岸文化創(chuàng)意及數字內容產業(yè)發(fā)展,為華語電影培養(yǎng)優(yōu)秀影視創(chuàng)意人才。
We愛·第三屆兩岸青年短片大賽于今年1月8日在上海正式啟動。今年的主題延續(xù)“我們愛”,參賽者將用自己充滿愛的鏡頭語言,講述發(fā)生在上海、臺北等兩岸我們共同生活的城市中“我們愛”的故事。
經過為期3個月的征集,本次大賽共收到參賽作品1369部,參賽作品或溫暖感人,或輕松詼諧,或振奮人心,或發(fā)人深省。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故事,一幕幕充滿愛意的場景,背后充滿當代青年對社會和時代的觀察與思考。

We愛·第三屆兩岸青年短片大賽電影大師交流營6月15日在上海正式開營 葛鳳章 攝
經過評選,《臺風Typhoon》《春·風將渡WHENIAMSEVEN》《一路11路TheJourneyofBus11》《爺爺和我》等44部兩岸作品入圍。開營儀式上,獲邀入營的青年影人們齊聚一堂,觀摩了入圍作品的展映。
來自臺灣的營員徐仲彥已是第二次參加電影大師交流營,徐仲彥表示,從第一次的經驗來看,臺灣的導演們要向大陸的導演們學習,在進行小組討論的時候,要積極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雖然這些想法還未成熟,但是經過組員們的討論和腦力激蕩后,不成熟的想法就有機會變成成熟的想法,而成熟的想法就是劇本的根本。
隨后的一周內,他們還將參加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開幕分會場活動、專業(yè)導師授課、電影市場參觀、金爵獎評委會主席論壇、上海影視取景地參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當然,挑戰(zhàn)也一直存在,他們需要以“愛上海”為主題,在48小時內完成“上海采風拍攝”,以考驗他們的實力。
今年的短片大賽,組委會在積累前兩屆大賽成功的基礎上,增加了提升青年人才實戰(zhàn)經驗的版塊和舉措,成為新亮點。除了可以參加金爵獎主席論壇,聽2014年憑借《冬眠》捧得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大獎的國際著名導演努里·比格·錫蘭傳授經驗外,著名導演、原上海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張建亞也將開設大師課,手把手地給青年影人做實戰(zhàn)指導。
徐仲彥對交流營邀請業(yè)界專業(yè)人士參與的做法表示贊賞,他說:“交流營邀請業(yè)界的著名導演和監(jiān)制進行分享,可以讓我們這些影片創(chuàng)作者們有所收獲,因為參加交流營的很多都是在校學生,可以讓我們更清楚兩岸電影文化的發(fā)展。”
6月21日,交流營將迎來最高潮頒獎儀式。據悉,大賽共設金獎、銀獎、銅獎各1名,以及We愛獎、優(yōu)秀獎、采風獎等獎項。頒獎儀式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行。(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