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在山東日照,87歲的臺灣老人張劉乃榮,終于迎來了她盼了78年的一次相聚。離家78年后,她帶著女兒回到故鄉(xiāng),見到了老家的親人,也找尋到了內(nèi)心的根。
張劉乃榮1932年出生在日照石臼一個富庶之家,1941年,她跟哥哥們一起被送至青島讀書。后來為躲避戰(zhàn)亂,15歲的她輾轉(zhuǎn)去了臺灣,并在那里與后期前往的父親、二哥團聚。此后的日子里,張劉乃榮在臺灣嫁人,并生下兩女一子,丈夫老家是山東濰坊。
在過去的70多年里,張劉乃榮因子女的教育和工作原因,曾先后在美國、中國臺灣和澳大利亞等地方輾轉(zhuǎn),但是老人始終覺得,這些地方再好,終歸不是自己的家。“人老了,就喜歡回憶過去的事,越想就越難受。”隨著臺灣大陸間交流日益緊密,老人想回鄉(xiāng)探親的想法越發(fā)強烈。
2018年12月24日,張劉乃榮坐著輪椅,在大女兒的陪伴下從臺灣飛往鄭州, 隨后,她們又乘坐火車來到了日照。
“我完全找不到家了!這里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街也找不到了,記憶里的樣子都找不到了!”張劉乃榮告訴記者,走出車站的那一刻,她恍如隔世,怎么也找不到以前家的位置了。
無奈之下,她來到了石臼邊防派出所求助。在了解這位滿頭白發(fā)身坐輪椅的耄耋老人的來意后,該派出所的社區(qū)民警李東峻感動不已。他立即按照老人給的信息進行了查詢。
“老人說,老家還有個堂哥,叫劉乃吉(音),但是我們將類似讀音的名字全部搜索了,也沒有找到這個人。”李東峻說,他在與老人交談過程中得知,老人以前住在一個叫石臼西門里的地方,根據(jù)位置判斷,它大概位于現(xiàn)在石臼街道鑫鑫社區(qū)、文化社區(qū)、榮達社區(qū)等區(qū)域附近,李東峻便立即聯(lián)系了這些社區(qū)的網(wǎng)格長們,將告知他們老人的情況并囑托幫忙尋找。
文化社區(qū)居委會的主任劉港聯(lián)想到老人年紀較大,便詢問了自己的父親有無印象,最后在劉港父親的幫助下,老人最終找到了堂哥劉乃積的兒子劉德普。
“找到親人后,老人特別激動,當場就哭了,在場的我們也是眼圈泛紅。”李東峻告訴記者,老人闊別78年后回鄉(xiāng)尋根,最終能與親人團聚,讓他們所有參與尋找的人心里都很感動。
鄉(xiāng)愁一縷憑何寄?同屬中華即是根。張劉乃榮老人告訴記者,盡管離開家鄉(xiāng)許久,但她至今還保留著很多童年時候的記憶:老家門口那條老街、石臼老燈塔、她與哥哥們在學(xué)堂念書的場景……
如今重回故里,老人忍不住老淚縱橫情難自抑。“我的母親當年就留在大陸,那一別就是永別……我的心里難過啊……”說到這里,老人再次哽咽說不出話。
老人告訴記者,當年去臺灣時,她的母親和大哥大嫂都留在了大陸,母親后來在戰(zhàn)亂中不幸去世,大哥一家也失去了音信。上個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之初,她正在美國,曾通過大使館聯(lián)系過大哥,得知大哥當時在青海,還曾與他通過4封家書,但是后來又失去了聯(lián)系。“我的大哥本名叫劉乃爽,后來改名叫劉志遠。我也不知道他現(xiàn)在還在不在人世、有沒有子孫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