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臺灣商人2018年的自述。這不僅是屬于個人的故事,也是屬于新時代的故事,是改革開放大潮下,眾多“登陸”發(fā)展的臺商們的真實寫照。
陳先生來自臺灣高雄,到大陸經(jīng)商已二十多年。此時,難得片刻閑暇,他坐在辦公桌前,看著桌上照片,寫下自己的年度備忘錄。仿佛時光倒流,回憶一幕幕涌上心頭。
我60年代生在臺灣本土,在大陸對外開放之前,我沒有到過對岸。到大陸投資建廠這么久了,雖然不是第一批先鋒人物,但我應該也屬于比較早一輩的臺商了。
從最初在臺灣白手起家,到如今在廣州、深圳、香港都開了分公司,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我的每一次投資,每一項技術,每一批工人,都與兩岸經(jīng)濟的往來密不可分。是臺灣,哺育了我這個人,是大陸,給了我一片廣闊的發(fā)展天地。
今年10月下旬,港珠澳大橋通車,我們一眾臺商專程到珠海口岸體驗、考察。這座超長大橋真配得上“奇跡”二字,一眼望不到頭,聽說創(chuàng)造了多項世界之最。
“以前我們珠海到香港的貨運要4個半小時,現(xiàn)在大橋通車后,不到1小時。保守估計,運費可節(jié)省至少15%。”助理介紹說。
橫琴臺商總部將在2年后投入運作,很多臺商都相當看好大橋通車所帶動的兩岸物流、人才交流效應。
粵港澳大灣區(qū)1小時生活圈成形——這是大橋開通帶來的紅利。我一向看重效率,無論是做工,還是出門坐車。效率的提升,除直接影響到大灣區(qū)內(nèi)幾個城市的經(jīng)濟外,商業(yè)模式、生活方式甚至人們的想法觀念,都正在推陳出新。
伶仃洋的風吹醒了一些往事,那也許是胡德夫曾唱過的《太平洋的風》。駐足橋邊,我滑手機看看剛拍的照片,小兒子的照片蹦了出來。
我小兒子這代人,是最幸福的一代人,比我們那時候好多了。1996年,賀伯臺風重創(chuàng)高雄,學校、道路被泥石流毀掉,我看到報上登載損失高達147億多新臺幣,頗為震動,因為當時我并沒有很多機會看到這樣的天文數(shù)字。
而現(xiàn)在的港珠澳大橋,能抵抗16級臺風,造價超過1100億人民幣。這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最終竟然成真了,把香港、珠海、澳門,都連接起來了。
更方便的是,多虧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我抽出一天,帶小兒子去了他盼望已久的香港迪斯尼樂園。小兒子很喜歡“動感號”的車頭造型,讓我給他拍照。當時,等著和車頭合影的人絡繹不絕,排了一會才輪到我們。
列車200公里的時速讓兒子興奮不已,從廣州出發(fā),40多分鐘就能到香港西九龍站。我早年去香港、大陸拉生意,為了省錢坐船、坐巴士、租車,走透透皮鞋磨破腳,煞費周章,深感創(chuàng)業(yè)艱辛,如今不可同日而語。
80、90年代,臺灣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中的明珠,大陸一直在發(fā)力追趕,其開放的步伐,吸引了不少像我這樣尋找機會的臺灣人。在我眼中,大陸是“潛力股”,未來不可限量。到2007年,廣東省的GDP首度超越臺灣,更讓我堅定了自己當年的選擇。
開始開放申請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的時候,我和我的另一半幾乎“搶頭香”一樣跑去辦理。小小一張證,從臺胞證的8位號碼,到與大陸身份證同樣的18位號碼,背后承托了不知多少人的心愿與心血。
以前出差,我只能住三星級以上或去找有外賓接待資質的酒店,花錢又費時。現(xiàn)在有了居住證,可選可以選的酒店更多,辦保險、證券和期貨業(yè)務,也便利了。
不僅如此,有了居住證,我的小兒子可以在廣東就讀,獲得與當?shù)貙W生同樣的教育機會。這次買高鐵票,我也是直接用臺灣居民居住證在12306網(wǎng)站上買的。在2018年以前,這些都是無法直接實現(xiàn)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