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家與國,其實有很多微妙連結。我決定回國投入兩岸新聞報道,其實就是受2005年“胡連會”上國共兩黨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的那一次“世紀握手”所感動、感召。而前文中寫到江丙坤先生率團“登陸”,就是來打前站,促成“胡連會”。說來也巧,我第一次見到江丙坤先生,就是在2008年的“陳江一會”上,地點是釣魚臺國賓館。見證這一次的“兩會復談”,也可以說是我職業(yè)生涯最難忘的經(jīng)歷之一。
工作關系,我這些年來多次專訪過江丙坤先生。有一次在臺北錄影,江先生興致很高,從頭到尾都非常投入地接受采訪。采訪結束后,我與他握手時才發(fā)覺,由于棚內(nèi)冷氣太大,江先生的雙手已經(jīng)冰涼。這件事讓我愧疚到現(xiàn)在,后悔當時沒有拿一條毯子給他。其實跑兩岸的媒體記者很多人都有類似經(jīng)歷,提到江先生受訪時的嚴謹認真,大家都非常欽佩。特別是歷次兩會商談所簽署的協(xié)議,無論是文本細節(jié)還是時間節(jié)點,江丙坤先生以耄耋之年,都還能都記得非常清楚,這些細節(jié)也讓我特別感動。
江先生的長者之風,不僅有氣魄,更有溫度。還記得去臺灣駐點的第一個春節(jié),曾經(jīng)領到過江丙坤先生發(fā)的一個紅包。里面裝的是一張樂透彩券,非常令人意想不到,但也讓我感到非常溫暖。其實在?;鶗麻L任內(nèi),江丙坤先生每年都要求?;鶗欢〞r邀約大陸駐臺媒體記者聚一聚、吃一頓飯。在江先生看來,我們不僅是增進兩岸交流、促進大陸了解臺灣的橋梁,更是因為駐臺記者背井離鄉(xiāng),在臺灣無親無故,他想給予我們更多的關懷、照顧。
江丙坤先生的兩岸情懷,幾乎是刻在骨血里。他年輕時曾赴日本留學,也曾常年“駐外”擔任公職,但當他帶著我們回到他南投的老家,席間最為津津樂道的,始終是他當年回鄉(xiāng)尋根,在福建平和尋找族譜的故事。我還記得江丙坤先生當時提到,自己和弟弟在臺灣房子中有很小一塊菜地,兄弟倆想把它買下來讓兩家連在一起,但是菜地的主人就是不同意,說這是祖產(chǎn)不能賣。而江先生當時對我們感慨,臺灣征地就是這么困難,很多臺商才選擇去大陸發(fā)展。
回憶這10年來與江丙坤先生交流的點點滴滴,感覺恍如昨日,不敢相信與這樣一位溫厚長者已經(jīng)天人永隔。但是看著鋪天蓋地的報道,看著朋友圈刷屏的悼念,我又必須相信,江丙坤先生已經(jīng)為兩岸奔忙到了生命的最后,隨風而逝。
海峽潮涌,卷起千堆雪;丹心飛虹,情懷盡家國。今年是兩岸“大三通”10周年,也是我作為駐臺記者的第10個年頭,10年前那一個新年紅包的暖意,至今仍在心頭。我相信,江丙坤先生所開啟的兩岸大時代,盛況雖不再,但大勢已難逆。
(作者系福建東南衛(wèi)視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