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時間搶人,為老兵圓夢
“爸,媽,我是東發(fā),我回來了……”
91歲高齡的趙東發(fā)站在半山腰,凝望著父母的墓地。他想告訴父母自己是被抓去當兵的,并非故意不回家,但父母永遠聽不到了。1948年,趙東發(fā)為逃避國民黨軍隊征兵獨自離開蘇州,不料在前往廣西的火車上被抓入伍,之后隨軍前往臺灣,與親人失去聯(lián)系。1987年,兩岸首度開放探親。為了照顧中風的妻子,趙東發(fā)只得擱置回鄉(xiāng)尋親的計劃。直到2015年老伴離世后,他才在女兒女婿的陪同下回到大陸。70年時過境遷,曾經的上海軍工路已是一片工廠。親人沒有找到,趙東發(fā)只能無功而返。
2018年2月,91歲的赴臺老兵趙東發(fā)(前排左四)回到大陸與親人團聚。
2017年下半年,趙東發(fā)再次燃起尋親的念頭,他吵著要回大陸尋親,甚至決定獨自一人去上海慢慢找。晚輩們急在心里,卻又實在想不出辦法。就在這時,女婿李仕偉從新聞上看到“兩岸尋親”公益項目。為了滿足岳父的夙愿,他給周思妤發(fā)了封求助郵件。很快,“臺灣九旬老兵大陸尋親”的消息被推送給上海、蘇州的部分今日頭條用戶。在熱心群眾與警方的幫助下,趙東發(fā)聯(lián)系上生活在蘇州的妹妹。不久后,老人終于見到了闊別70年的親人。返回臺灣前,趙東發(fā)親手捧著一座定制的獎杯交給周思妤,獎杯上印著“功德無量”四個大字。
那一輩老兵被卷入一場歷史洪流中。盡管兩岸探親自1987年便已破冰,但人生境遇殊途,并非每個人都能在有生之年找到對岸的親人。周思妤告訴《環(huán)球人物》記者,目前健在的赴臺老兵已經很少了。相當一部分老兵是沒有找到親人,帶著遺憾離世的。因此對于每一位尋親的老兵和老兵后人,她都竭盡所能去幫助。2017年3月至今,“兩岸尋親”項目一共幫助70個家庭團聚,其中67例由周思妤主導完成。這意味著,至少有數百人在她的幫助下與親人相見。
在只有她一位正式員工和兩名實習生的情況下,項目組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18年2月,“兩岸尋親”幫助老兵后人李尚穎找到失聯(lián)80年的大陸親人,這是求助者中失聯(lián)時間最長的一例;2018年6月,項目組幫助臺灣百歲老兵找到徐州89歲的妹妹,這是求助者中年紀最大的一例;2018年9月,江西籍赴臺老兵陳竹生尋親,周思妤僅用半小時就幫他找到了老家的親人,這是尋親用時最快的一例……
談到“兩岸尋親”項目,國臺辦發(fā)言人安峰山曾這樣評價:“繼通郵、通航、通商后,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連接兩岸同胞的第四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