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為民眾福祉著想,是否為民生著想,高下立判”
有臺灣學者接受臺媒采訪指出,大陸31項惠臺措施體現的是與十九大和2018年對臺工作會議一脈相承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臺灣媒體在報道一個月前召開的2018年對臺工作會議時,普遍分析認為:大陸對臺將“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臺媒報道截圖
與此同時,據中新社報道,國臺辦副主任劉結一在會前調研座談時也曾表示,將出臺更多政策措施讓臺胞在大陸受益,“力度會越來越大”。
這樣一來,27日發(fā)布會上《若干措施》的公布和對“兩面臺商”的表態(tài)看上去就一點兒都不突兀了。
而在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看來,惠臺措施釋放的暖意和近期臺當局主導下島內爆發(fā)的“哄搶衛(wèi)生紙”事件更形成了鮮明的“冷熱對比”。

▲在臺灣商場里,衛(wèi)生紙被哄搶一空。
“這說明大陸和臺灣雙方對于臺灣民眾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對于是否為民眾福祉著想,是否為民生著想,是高下立判的。”朱松嶺告訴小銳。
朱松嶺還指出,31項惠臺措施也在扎實推進國家和平統(tǒng)一的進程,是兩岸統(tǒng)一后措施的“前置”。
“因為國家統(tǒng)一之后,會有經濟社會融合的問題,通過31條惠臺措施,進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全面對接,讓臺灣民眾了解大陸、跟大陸心連心,這本身就是國家和平統(tǒng)一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朱松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