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圖)14日上午10時多病逝。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著有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編輯等,多篇作品選入兩岸三地大學、中學教科書,定居高雄。圖片來源:臺灣“中央社”檔案照片
綜合臺灣媒體報道,“右手寫詩,左手寫文”的作家余光中病逝高雄。他的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1989年獲文藝獎新詩獎,2014年獲第34屆臺“行政院”文化獎。他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時表示“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詩文收錄兩岸三地教科書
余光中早年因戰(zhàn)禍顛沛流離,卻無礙他在文壇嶄露鋒芒,1949年轉學到廈門大學,至來年5月來臺灣之間的短短十日就發(fā)表了6、7首詩作、7篇評論和2篇譯文,展露不凡文學才情。
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
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如《鄉(xiāng)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余光中還先后主持多種文學刊物、文學獎,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在華文世界已出版著作近百種,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對臺灣現(xiàn)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
梁實秋曾評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評論家張瑞芬曾說:“談到臺灣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散文,余光中和他的《逍遙游》諸作最被推為代表。”顯見余光中散文在1960年代現(xiàn)代主義盛行時期的重要性。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透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化的。他將五四以來的散文,以口語入文的散文和大眾化劃上等號,而稱藝術化的散文為現(xiàn)代散文,意味著這類散文兼具現(xiàn)代人的生活內涵和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現(xiàn)代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