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散文成就其實比詩歌更高
◎廈大中文系教授俞兆平
大概是因為對廈大的深愛,出自廈大人的邀請,盡管來者未曾謀面,余光中也都會爽快答應。比如廈大中文系俞兆平教授第一次拜會余光中先生。
1990年底,俞兆平獲準到臺灣探親,聽說余光中從高雄到臺北辦事,便請一詩友轉告拜會之意,沒想到余光中很快答應,相約次日見面。“先生如此爽快,出乎意料,事后想想,應有二點,一是兩岸破冰初現(xiàn)縫隙,大陸到臺的學者寥寥可數(shù),余先生可能也想看看對岸學人的模樣吧;二是聽到我是廈門大學來的,校友之情難卻。”
俞兆平說,余光中給他的第一印象是儒雅、嚴謹。“先生面目清癯,神氣清朗,談吐間立顯出飽學之士;先生送我四本文集《青青邊愁》《望鄉(xiāng)的牧神》《逍遙游》《分水嶺上》,在題贈詞時,那一筆一畫如刀刻般峭硬。”
余光中以《鄉(xiāng)愁》一詩風靡大陸,但俞兆平一直認為先生的散文成就高于詩歌,他評說:“當代文人若以文采論,能在白話文中深蘊文言之神韻的,汪曾祺當數(shù)第一,余光中也可列入前五。”
現(xiàn)在,余老走了,這一次,惟愿鄉(xiāng)愁能帶著他跨越那灣淺淺的海峽……
一天熟睡兩三小時 他就不感覺疲勞
◎廈門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何況
昨天12時58分,何況接到某雜志社編輯發(fā)來先生仙逝的消息,“太突然了,我都不敢相信,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
回想2014年10月27日上午,送余先生登機返臺的場景,何況仍歷歷在目。“那一天在去機場的車上,87歲的余老思維敏捷,記憶力超好,對待晚輩溫和可親。”
話匣子一打開,先生談興甚濃,聊到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現(xiàn)代作家時,余先生表示,他喜歡沈從文,尤其喜歡他的小說《蕭蕭》。
談到兩岸文學交流,余先生感慨道:“兩岸交流多多益善,應多來作家,少來飛彈。”先生還表示,大陸很多作家,包括莫言、王蒙、王安憶等都去過臺灣。
那天,他們還關切地問起余先生的睡眠狀況。先生當時說:“上床躺10分鐘一般就能入眠,但是中間會醒來三次,意識亂竄,但很快又能睡著,只是多夢。不過,我一天只要兩三個小時睡得濃,就不會太疲勞。”
半個多小時的路程,87歲的余先生思維敏捷,妙語連珠。當何況他們驚訝于先生的記憶力為何如此超強時?余先生笑了,他說,他平時上班時都是自己開車,因為他覺得開車可以鍛煉腦子,還說,他家住八樓,但他不坐電梯,上下樓都堅持走路。
8點半,一行人順利到達廈門機場,辦理登機手續(xù)、托運行李,一切妥當。細膩的余先生三次回首,和送行的何況揮手道別。
如今,先生將再也不能重回廈門這個故鄉(xiāng)看看了,但先生的一片熾熱愛國情懷,還有他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的《鄉(xiāng)愁》將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