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2月14日電 據(jù)臺灣聯(lián)合新聞網(wǎng)報道,著名詩人余光中今天辭世。他創(chuàng)作近70年,寫了上千首詩,出版幾十本書,享譽華人世界。文壇認為他早該摘下諾貝爾桂冠榮耀,他卻豁達表示:“一個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榮。”

資料圖:著名詩人余光中。 中新社記者 駱云飛 攝 (資料圖)
余光中創(chuàng)作近七十年,寫了上千首詩。人們以為繆斯只眷顧年輕人,他卻創(chuàng)作直到90歲,“江郎才盡”之咒卻未曾近身。如何保持源源不絕的靈感?他曾告訴記者:“只要對生命保持敏感,題材就不會匱乏;只要對語言保持敏銳,文字就不會粗糙。”
余光中曾說自己的詩“大半是等來的,小半是追來的。”所謂“等來”指等待靈感之神,“追來”則是指某人請他就某一主題在某一時間之前交一首詩。
這種“追來”的命題作文,創(chuàng)作者若才氣不夠,很容易淪為宣傳文章,余光中寫來卻篇篇精彩。“只要社會對新詩有興趣,我就愿意接受挑戰(zhàn)。”他表示,只要主題值得一寫,就會以接受挑戰(zhàn)的自勵應(yīng)承下來,然后在知性上做足功課,再憑感性將知性材料化為所用。這些“挑戰(zhàn)”也成為他的靈感泉源。
在他的80歲壽宴上,臺灣九歌出版社發(fā)行人蔡文甫認為,余光中獲諾貝爾文學獎當之無愧;并建議臺灣文化機構(gòu)應(yīng)在翻譯計劃中加上瑞典文,有計劃將作家引進瑞典。當時,余光中表示:“一個作家能被自己的民族接受,便是最大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