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10月11日訊 (海峽導(dǎo)報記者 許巧娜 李學(xué)清 文/圖)本月13日-14日,臺灣云門舞集40周年大作《稻禾》將在閩南大戲院連演兩場。昨晚,云門舞集創(chuàng)始人兼藝術(shù)總監(jiān)林懷民先生在閩南大戲院舉辦見面會,深情講述《稻禾》背后動人的故事。
事實上,這并不是林懷民第一次來到廈門。3年前,林懷民攜云門舞集《松煙》“登鷺”,作為2014年閩南大戲院的開篇大作。今年,這也是2017年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shù)節(jié)的首場演出,云門舞者行云流水的舞姿與逼真唯美的舞美完美融合,共同講述了稻米在四季里的生命輪回,以稻米寓意人生,舞動生命的興衰榮枯。
人物介紹
林懷民原是臺灣文壇矚目的作家,轉(zhuǎn)行舞蹈藝術(shù)幾十年里,曾獲美國洛克斐勒三世獎、德國舞動國際舞蹈大獎的終身成就獎、國際表演藝術(shù)協(xié)會卓越藝術(shù)家等諸多大獎,并被《時代》雜志評為“亞洲英雄人物”。
林懷民于1973年創(chuàng)辦云門舞集。
池上,《稻禾》開始的地方
作為云門舞集40周年大作,《稻禾》對于林懷民的意義非同一般,而背后的故事也讓人感動。
2012年,林懷民首次來到臺東縣池上,就喜歡上了這里。對他來說,池上無疑是一個特別的地方,不僅是因為這里的池上米是“從小就知道的好品質(zhì)”,更因為這里“是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夾起來的縱谷,有好山好水好云,特別是云瀑,從天地溜到土地上,舒服”。
林懷民想把這種感覺留下來,更想把這里的景觀弄到舞臺上去,為此,特地找了自己的老朋友、電影攝影家張皓然蹲點,記錄一方稻田里的生命周期——初秧、結(jié)穗、收割、焚田,春水重新灌滿天地……一拍就是兩年。
而這一片被林懷民選中的稻田,背后也有自己的故事。
在臺灣,電力公司常常會把電線桿插在田里,可是在池上“稻米達人”葉云忠先生的這片田里,卻看不到任何一根電線桿。“我問葉先生,他說:這里這么漂亮,為什么要有黑乎乎的電線桿?稻子晚上要睡覺,為什么要打擾它們?”為了稻田,村民們集體上書,最后電力公司將電線埋到地下,成就了如今全臺灣唯一一片幾十公頃浩瀚無瑕的稻海。
農(nóng)作,舞者體驗成就舞臺魅力
做好了舞臺之后,林懷民又開始發(fā)愁了:稻子是怎么跳舞的呢?
最后,林懷民把所有的舞者帶到稻田里,體驗收割稻子。“舞者的投入跟心情是不一樣的,在這,收獲的是你的身體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身體所產(chǎn)生的痛、累、汗水,吹干了以后,那些敏感性就慢慢出來了,你對于身體的一個了解,細(xì)微的感覺是非常感動人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稻禾》在臺灣一開演,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