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的目的是反對專制貪腐、要求民主自治,參與抗爭的組織和民眾從未提出任何自外于中華民族、另建獨立國家的訴求,也不是出于省籍矛盾和文化沖突。”張克輝說。他還回憶起一段親身經(jīng)歷:那是1947年3月,“二·二八”事件的影響已蔓延到彰化。他和同學在街上遇到流氓欺負一位外省籍女教員,立刻與路人們上前制止。流氓狡辯說外省人是貪官污吏應該被教訓,這種蠻不講理更引起大家一致的憤慨。后來,被解救的教員還邀請張克輝和同學到家中做客,以表達感謝。
真相不容篡改,對于民進黨和“臺獨”勢力長期將“二·二八”歪曲為“外省人殺本省人”“本省人反外省人”,張克輝深感氣憤:“他們?yōu)橹\取一黨一己之私,惡意踐踏‘二·二八’歷史事實,宣揚‘二·二八’是‘臺獨起點’,這是毫無歷史依據(jù)的。他們借此事件挑撥省籍矛盾、煽動兩岸仇恨,目的是要分裂國家,這是與‘二·二八’事件抗爭者愛國愛鄉(xiāng)的理想信念背道而馳的。”
1948年,向往祖國大陸的張克輝毅然西渡,考取廈門大學,卻從此與親人咫尺天涯,父母離世也未能返鄉(xiāng)奔喪。因為特殊的經(jīng)歷,他將自己和許多相識臺胞的真實故事寫成了文學作品,字里行間縈繞著濃濃的鄉(xiāng)愁與感傷,更飽含著熾烈的愛國愛鄉(xiāng)情感。
2007年,張克輝創(chuàng)作的電影文學劇本《?。≈x雪紅》面世。這部作品與“二·二八”事件有著深刻聯(lián)系。1947年11月,謝雪紅等一批從事愛國主義運動的臺灣省人士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許多創(chuàng)盟成員曾參與領(lǐng)導“二·二八”抗爭。
“謝雪紅在‘二·二八’事件過程中提出四點主張,其中一條是反對內(nèi)戰(zhàn),這把‘二·二八’事件同祖國大陸發(fā)生的民主運動聯(lián)系起來了。”張克輝說,“武裝斗爭失敗后,謝雪紅與楊克煌、蘇新等‘二·二八’起義骨干組建臺盟,一個重要主張就是擁護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反對對中國領(lǐng)土臺灣進行殖民地化的‘托管’或‘獨立’。”
令人氣憤的是,不久前島內(nèi)“獨”派分子竟將謝雪紅說成“臺獨先鋒”,還立下所謂的紀念碑。談及此事,張克輝痛斥說:“這種污名化的做法極其卑劣,為人不齒!”
“兩岸同胞尤其臺灣民眾應正確認識歷史真相,進而看清民進黨和‘獨’派勢力歪曲歷史、誤導民意的險惡目的及其危害性。”張克輝指出,“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是兩岸關(guān)系的最大障礙,是臺海和平的最大威脅,是臺灣社會的最大禍害。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才是對“二·二八”事件最好的紀念;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民族復興,才是對“二·二八”受難者最好的告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