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漢廷指出,“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對臺灣年輕人的恐怖影響不可忽視,尤其是在民進黨上臺之后。某些綠營媒體更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食古不化,甚至原本在臺灣大熱的電視劇《瑯琊榜》、《羋月傳》,綜藝節(jié)目《我是歌手》,也都能被臺灣不良政客指為“統(tǒng)戰(zhàn)”。
侯漢廷在會后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也針對此事補充說,實際上目前臺灣無論是演藝圈或是文化界,因為內(nèi)需太小,因此有很多知名的演藝人員如吳宗憲等,就鼓勵臺灣藝人來大陸發(fā)展。侯漢廷指出,擴大文化受眾基礎(chǔ),臺灣要仰賴大陸市場。而只有認同兩岸一家親,才有資格加入到中華文化和諧共榮的隊伍當中來。
找自信 用實踐讓年輕人擁抱傳統(tǒng)
在論壇上,青年互動無疑是最生動活潑的環(huán)節(jié)。來自兩岸三地的青年朋友,以自身實踐作為參考進行腦力激蕩,講述自己“擁抱”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驗。
臺灣遠望文化事業(yè)研究員張瑋珊從自身研究出發(fā)指出,我們常常能看到在島內(nèi),“臺獨”分子可能會拜中國神,也會遵循中國民間的婚喪嫁娶習俗。他們接受“小傳統(tǒng)”,卻摒棄屬于“大傳統(tǒng)”的中華經(jīng)典。因此張瑋珊指出,在“臺獨”分子不斷“去中國化”的時候,年輕人就應學會先找到中華文化的“大傳統(tǒng)”。
“從我來到大陸那天開始,就決定要為兩岸交流做出自己小小的貢獻。”目前就讀于清華大學的臺生羅鼎均,來大陸求學不久就已經(jīng)能夠熟練使用微信軟件,不僅利用微信交朋友,還自己注冊了一個名為“兩岸青年”的微信公眾號。他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兩岸青年在今后更應彼此換位思考,多交流,尤其要交心。
每個青年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王日澤,昨日就在現(xiàn)場為大家唱了一段京劇《貴妃醉酒》。她說,很多年輕人會把國粹當成“老年活動”,但她卻愿意通過校內(nèi)交流推薦給外國友人。在她看來,年輕一代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它傳播到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