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拯救一艘船譜寫兩岸情
4萬多噸的龐然大物,63天意外的“金門之旅”,“港泰臺州”輪這次擱淺有點猝不及防。然而,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之下,這艘大船重振旗鼓,回歸大海的懷抱。當大船離岸、海浪拍打著金色沙灘的那一刻,場景令在場救助者動容。“莫蘭蒂”臺風過境,“港泰臺州”輪擱淺,面臨漏油、污染金門環(huán)境的危險狀況。事發(fā)后,兩岸迅速溝通協商,并且達成了共識:由于金門靠近廈門海域,本著快速進場、有效施救的原則,由大陸派遣誠信好、實力強的救助單位負責此事。金門方面則給予特殊通道、簡化進出港手續(xù),確保施救船舶、設備和人員以最快的速度趕赴現場。“正力海工”接受搶險任務后,3天之內就調遣施工船、設備、物資和搶險隊伍趕到現場。為了爭取更多的作業(yè)時間,50多個技術人員及施工人員24小時輪流作業(yè),吃住都在難船上。他們對難船進行布控圍油欄、拋錨固定、監(jiān)測水深、水下封堵及抽水充氣等一系列措施,迅速控制了局面,將船損及海面污染程度降低到最小。
然而天公不作美,10月21日,金廈海域又受“海馬”臺風影響,在風、浪、涌的合力作用下,“港泰臺州”輪船體嚴重搖晃,船底撞擊礁石咯吱作響。臺風過后,潛水員重新檢查船體,發(fā)現船底已千瘡百孔,各艙室船底均出現不同程度破損,其中4號、5號、6號艙和機艙都出現新的大型破洞,前期封堵工作前功盡棄,整個脫淺救助可謂雪上加霜。
難船擱淺現場礁石密布,水下情況十分復雜。對此,“正力海工”對原有施工方案進行了全面的調整。首先,繼續(xù)對難船破損進行封堵。10月22日至11月14日,現場人員日夜奮戰(zhàn),累計潛水作業(yè)680多小時、500余人次,共計封堵破損200余處,其中最大封堵破口約12平方米,成功恢復難船浮力8000余噸。
其次,施救方采取了內外浮力相結合的脫淺方式。“正力海工”從其他施工現場急調2200噸浮吊船“正力2200”趕赴救助現場,抬吊難船尾部,并在6號艙內安裝水下氣囊。這些措施共提供2500多噸外浮力,保持難船結構受力均勻,平衡、安全地脫離礁盤。
30多天來,這些來自大陸的工作人員,用敬業(yè)、拼搏和誠信贏得了金門人民的信任。臺灣民眾還題詞贈送給他們:“季風強勁,巖礁如刃,百姓翹首,全民領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