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座、交換名片、相互介紹、移動換座……25日,寧波和高雄兩地的青年組織代表開啟了“相親式”配對洽談模式,進行“一對一”交流。
“以往青年交流很多都是個體交流,現(xiàn)在逐漸建立了團體交流模式,這是種進步。”中國國民黨高雄市委員會主委黃柏霖表示,如果是個體的交流,畢竟互動有限,而組織的交流會比較延續(xù),量會更大,能達到更深的互動融合。
臺灣工商建研會青年團團長許凱威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好的模式,組織化交流將會是今后兩岸青年交流的大勢”。
中國國民黨高雄市三民區(qū)青年工作會會長張云翔坦言,“這種整團過來的模式,很像‘大拜拜’的感覺,雖然交流的面比較廣,但也容易‘蜻蜓點水’。在新的形勢下,兩岸青年交流要向更深層次發(fā)展,這就需要建立完善、常態(tài)化的組織機制。”
(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