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高校近年競爭力下降,一些人期待大陸學生帶來鯰魚效應。圖為臺灣大學圖書館自習室的場景。
【環(huán)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尹彥】陸生赴臺讀書連日來又在島內成為熱門話題,引發(fā)這場討論的是臺灣“中研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的一席“逆耳忠言”。郭位日前接受臺媒專訪時提到,在高等教育上,“臺灣非常不國際化,心態(tài)比大陸還保守”,不想收好的陸生,“這太沒出息了”。郭位的批評引發(fā)島內輿論對高等教育的反思,不少大學校長呼吁取消對陸生的“三限六不”政策。
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3日報道,郭位接受該報專訪稱,臺灣是相當不國際化的地方,大學很少有外國籍教授,大陸學生來臺不能讀“國立大學”(學士學位),如果一個人在大陸可以讀北大、清華,來臺灣卻一定讀不好的大學,“只有神經(jīng)病才會來!”他質問:“臺灣到底在怕什么?”郭位稱,香港8所大學招的都是臺灣的好學生,臺灣卻不想收大陸的好學生,這“太沒出息了”。他批評稱,臺灣高教保守,只想找自己人,“如果總以為人家來是來搶工作,怎么會讓人認為你重視人才?”郭位表示,教育投資應重質不重量,臺大一年經(jīng)費只有150億元新臺幣,大陸的北大、清華有137億元人民幣(約合新臺幣660億元),有三四個教授有奪諾貝爾獎的呼聲,“臺大有嗎?”郭位說,臺灣外籍教授非常少,經(jīng)費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心件”(軟件、硬件之外的心態(tài))不夠國際化,這會讓臺灣高教愈來愈沒有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