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5月19日訊 “我姓朱,來自高雄橋頭,家里排行老三。”朱家宏笑臉盈盈,如是回答導報記者對于其所創(chuàng)品牌“朱頭三”名字由來的解釋。這個姓朱的高雄人,在鼓浪嶼賣肉脯、脆肉片、臺灣香腸等豬肉制品,從2013年底到現(xiàn)在,短短時間開了7家門店,已經(jīng)成為鼓浪嶼比較有指標性的品牌。
關于“朱頭三”,四海食客的點評是“食物五星,服務可以給六星”,而其員工中不乏“父子兵”、“母女兵”齊上陣。究竟這“服務牌”如何打?且來看看朱家宏的快樂經(jīng)商學。
激勵員工有一套:每天發(fā)工資
在“朱頭三”的每一家門店,貼滿墻的是老板跟顧客的合影,照片中人物無一例外,都笑得很開心。笑與親切感,正是朱家宏要求其員工必備的一項素質。
7家店,平均每家9名員工,要讓60多名員工每天都笑臉迎客,也著實不是一件簡單事。對此,朱家宏有他的一套。“每一天早上,我在微信群上發(fā)個小紅包喊大家起床,互動一下,看看大家精神狀態(tài)。”朱家宏說。一般到晚上下班時,大家都累了,但這又是最開心的時候。因為這時候要發(fā)工資啦!
這正是朱家宏的獨特之處。即使都是長期合同工,但這么多年來,員工的工資都是當天發(fā)放,每人200元到300元不等。對此,朱家宏笑著表示,道理很簡單,一天賺的錢發(fā)給員工后,剩下的是不是都是我的了?而每天拿到工資,會讓員工更有成就感。
有意思的是,員工每天工資高低,除了新舊員工差別外,不看其業(yè)績,而觀其工作狀態(tài),也就是看客人的“快樂程度”發(fā)工資。這也是朱家宏七家店每家之間步行時間不到1分鐘的原因——他要確保每天都能看到每個員工服務客人的狀態(tài)。
“我們東西是好,但不好賣。”朱家宏坦言,更何況其他人賣的好東西一大堆,所以不是產(chǎn)品值錢,而是人值錢。他貫徹給員工的是,“我們做的是生意,不是買賣。買賣是你要買,我才能賣,比較僵硬。”
不怕客流量減少:靠服務留客
賣豬肉脯、臺灣香腸之前,朱家宏已在大陸走南闖北多年,是名副其實的老臺商了。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就跨海登陸發(fā)展,從東北到華北一路往南,直到來到廈門。過去他做的實體產(chǎn)業(yè),生意雖然做得大,但常遇到呆賬,后來索性做起小生意。
朱家宏說,他是2013年底一個人在鼓浪嶼上擺攤烤香腸起家的,用的是先進無油煙設備,一步一腳印,慢慢打響知名度。2014年10月20日起,鼓浪嶼“限客分流”,島上商家多有“出逃”,他反借勢而為,一間間盤下黃金地段的店面,直到現(xiàn)在手頭上的7家。
導報記者問起,鼓浪嶼“限客”有沒影響到自己的生意,他舉例指出,其實他們店里生意最不好的一天是2014年10月1日,人擠人,根本做不到生意。因為他們的生意方式不一樣,“人潮多,賣礦泉水的有生意,但不適用于我們,我們是服務留客”。即便是遇到刮風下雨、起霧停航,他們的店也不歇業(yè),因為留在島內(nèi)的人出不去,“客人到店時,請他一碗免費的魚丸湯或者臺灣果醋,跟他交流,他知道你的主體是什么,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的認同,這從此成為他分享旅游快樂的停靠站。”
導報記者 陳成沛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