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價公式,是臺灣朝野拉鋸的產(chǎn)物
政治決策市場 電價怎么算都不對
電價“凍漲”的背后,是臺灣電力公司(以下簡稱臺電)的“斑斑血淚”:為了解決臺電的巨額虧損問題,馬英九2008年上任后,曾一反陳水扁的“凍漲”政策,兩次調(diào)漲電價。不過,從人氣云端不斷墜落的馬英九很快就發(fā)現(xiàn),比起臺電的虧損,要求“凍漲”的民意才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于是,直到2012年“大選”之后,第二階段調(diào)漲電價才再次被提起。
但是,這一次臺當局調(diào)漲電價的決策,在“立法院”遭遇了“猛烈炮火”。為了阻擋臺當局“隨意漲電價”,親民黨團提案“電價新費率調(diào)整前應先送‘立法院’審議”,民進黨團也提案“電價凍漲”,就連“立法院長”王金平也公開抨擊“調(diào)漲電價吃掉利潤,怎么拼經(jīng)濟?”在藍綠黨團的一番“廝殺”后,第二階段電價調(diào)整被迫延遲到2013年10月。馬英九評論認為,電價浮動機制送進“立法院”,用政治決策處理市場問題,“注定要失敗的”。
痛定思痛之后,臺當局開始參考燃料價格變動機制,希望推出“電價公式”,一勞永逸解決電價問題。但因為諸多因素制約,“電價公式”始終未有實質(zhì)進展。直到2014年9月,臺電董事長再度拋出電價公式議題。湊巧的是,去年下半年國際能源價格大跌,臺當局趁勢將“電價公式”捆綁“電價回饋”,希望一鼓作氣搞定。
不惜“砸重金”拼過關 “經(jīng)濟部”卻節(jié)節(jié)敗退
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過后“行政院長”易主,電價公式成為新“閣揆”毛治國的推動目標。為了給電價公式加碼,推動其在“立法院”順利過關,臺當局大手筆決定,將臺電2014年因燃料下跌產(chǎn)生的90億元盈余直接反饋給用戶,借此“感動立法院”。
對于毛治國寄予厚望的電價公式,臺媒普遍認為過關難度極高。無論是臺電“重建成本”還是所得稅納入電價公式等問題,都可能成為“立委”們火力瞄準的“槽點”。沒想到的是,這炮火也來自原本應該站在臺當局一邊的“立法院”國民黨團。
不僅如此,從19日通過的兩項有關“電價公式”的決議可以看出,臺“經(jīng)濟部”都做出了讓步。無論臺電合理投資報酬率為3%-5%的限定,還是電價檢視周期由一年縮短為半年,臺當局都在“節(jié)節(jié)敗退”。而原本公式中的每度加收0.1元重建成本的表述,也已經(jīng)完全刪除。面對這一版面目全非的“電價公式”,再加上砸下去卻連一聲響都沒聽到的“電價回饋”,不知臺當局作何感想?(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