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月16日訊 據(jù)臺灣中新網(wǎng)報道,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被尊稱為中國文人畫鼻祖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因焚燒分成兩段,分藏于海峽兩岸已逾60年。如今,在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和努力下,《富春山居圖》的合璧即將成為現(xiàn)實。這不僅是兩岸文化藝術(shù)界歡欣鼓舞的一次盛典,也在兩岸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1月16日,“山水合璧——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特展”備忘錄簽署儀式在《富春山居圖》原創(chuàng)地浙江富春江畔舉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親自赴約參加合璧簽約儀式。
  備忘錄中雙方達(dá)成一致,浙江省博物館愿意先將館藏文物《富春山居圖》(剩山圖)送到臺灣,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聯(lián)合展出。為推動雙向交流,臺北故宮博物院愿意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促成所藏文物《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到大陸聯(lián)合展出。
  《富春山居圖》問世已有660年,燒成兩段亦有360年,分藏海峽兩岸也逾60年之久。前段被后人命名為《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段世稱《無用師卷》,縱33厘米,橫636.9厘米,現(xiàn)分別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和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多年來,兩岸同胞殷切期盼兩畫合璧。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鮑賢倫說,這也象征著海峽兩岸人民期盼和平團(tuán)結(jié)的美好愿望。 
  2010年初,溫家寶總理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表達(dá)了希望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館的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能合成一幅畫。一句“畫是如此,人何以堪”,觸動了千萬中華兒女之心。
  十年努力為合璧。2010年,11月浙江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最終達(dá)成共識,形成合展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