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綜藝《樂隊的夏天》成為近來大眾熱議的話題。它與過往十余年間循環(huán)于觀眾眼前的其他音樂綜藝節(jié)目最大的不同,在于以樂隊而不是歌手為核心展示對象。其中的31支樂隊,覆蓋了朋克、金屬、放克、民謠、爵士等多種音樂體裁,展現了多樣的音樂形態(tài);作品意涵豐富,兼具文化參與意識與思想深度;與已習慣了綜藝套路的歌手們相比,樂手們的言談舉止也更真誠可愛。
樂隊這種形式,與過往音樂綜藝中以歌手演唱為主的呈現方式相比,具有審美品格上的差異。歌手比賽往往以翻唱他人作品為主,留給音樂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有限,而《樂隊的夏天》中大部分為樂隊原創(chuàng)作品,在作詞、作曲、編排、表演各方面擁有廣闊的自主空間,樂手的美學追求和藝術個性得以表達得更為充分。即使節(jié)目中安排了翻唱比賽環(huán)節(jié),很多樂隊也是借此展示創(chuàng)作能力,不只表現為把原作改編為樂隊標志性風格的重新演繹。更有一些樂隊有意把原創(chuàng)作品和翻唱歌曲進行巧妙嫁接融合,產生獨特“化學反應”,實質上達成了新的原創(chuàng)。
樂隊的這種原創(chuàng)能力,與樂隊本身的組織方式息息相關。樂隊一般都是由志趣相投的樂手自由組合,通過長期磨合產生音樂思維的共鳴和藝術旨趣的碰撞,這也正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和獨特風格的保證,正所謂“樂隊是長出來的,不是湊出來的”。節(jié)目中也出現過個別臨時拼湊的“練習生樂隊”,但與自然“生長”出來的樂隊不可同日而語。同樣,我們很難想象歌手比賽中常見的“行活兒樂手”組成的伴奏樂隊,在這個舞臺上會表現出多少藝術上的原創(chuàng)性。
樂隊的原創(chuàng)性、自然組織性,意味著其作品可能會部分地超越商業(yè)市場的制約,在形式上更為藝術化、個性化,在內容上更廣泛涉及較為深刻的題材,而不限制于風花雪月的狹義感情表達。這一點,在《樂隊的夏天》中九連真人、刺猬等樂隊的作品中體現得尤其充分。
樂隊的種種特質,使《樂隊的夏天》擁有了與其他“綜藝味”濃厚的音樂真人秀節(jié)目不同的氣質,而它是否真的為樂隊帶來“夏天”,也成為節(jié)目內外都頗受矚目的話題。節(jié)目中關于樂隊生存狀態(tài)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新褲子樂隊在歌中怒吼“我不要在失敗孤獨中死去,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直觀地反映出眾多搖滾樂隊窘迫的現實處境。在眼睜睜地看著民謠、嘻哈等獨立音樂的難兄難弟破土而出后,處境還較艱難的樂隊也冀望有翻身的一天,他們在節(jié)目中毫不掩飾對于圈粉、成名的企圖心。如今,第一季的樂隊“Hot 5”已決出,幾支頂級流量樂隊紛紛接到商業(yè)代言,節(jié)目捆綁的巡回演唱會票價高企,幾倍于以往音樂節(jié)演出卻依然一票難求。貌似樂隊的確是火了。不過,少數樂隊的“夏天”,是否能讓樂隊文化真正起勢,依然要打個問號。
首先,與一些大牌樂隊相比,活在更低處的“野生”樂隊難以計數,《樂隊的夏天》這股熱風吹拂到它們的機率能有多少?即使只看節(jié)目上露面的31支樂隊,頭部與長尾之間資源配比的巨大差異,正是馬太效應在流量時代的表征。故而不難理解,節(jié)目剛剛結束,留在我們視野中的樂隊已然不多了。
其次,在突如其來的金錢和盛名之下,先“富起來”的這部分樂隊能守住做音樂的初心嗎?他們能調和商業(yè)市場侵襲和自身藝術追求之間的矛盾嗎?不算太長的流行音樂歷史上,已經出現了太多一朝成名便江河日下或分崩離析的先例。當然,沒有理由責怪樂隊想要改善生活條件的愿望,只是希望在乍富之后,它們的初心仍在,仍然能寫出好歌。
黑豹、唐朝等樂隊在25年前曾經代表中國流行音樂的高峰,但愿,《樂隊的夏天》之后,樂隊重整旗鼓能迎來契機。(趙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