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者李響2019年因綜藝節(jié)目《舞蹈風暴》而走紅,他在舞臺上以古典舞《行者》開端,至《歸》結(jié)束,翩若驚鴻。在節(jié)目中他不斷挑戰(zhàn)舞種,一路傳遞出的突破極限、勇敢嘗試受到認可,并被網(wǎng)友稱為“神仙舞者”。很多人留言表示因為李響而愛上了《舞蹈風暴》。
采訪李響被見縫插針地安排在傍晚六點,彼時他剛結(jié)束雜志的拍攝工作回到工作室,臉上的妝底還依稀可見。相比熒屏,眼前的李響看起來更瘦削,連帽套頭衫和牛仔褲,襯得兩條長腿簡直似仙鶴一般。
錄決賽時77個小時沒閉眼
《舞蹈風暴》打破了眾多觀眾心中對舞蹈的陳舊觀念,由此愛上觀看舞蹈。實際上,上《舞蹈風暴》之前李響已是舞蹈全滿貫、春晚領(lǐng)舞者。李響坦言上《舞蹈風暴》完全偶然,接到湖南衛(wèi)視邀請參加節(jié)目的郵件,他最初有些排斥,因為他難以接受的是“自己最引以為傲的舞蹈走進大眾視野后,卻潛移默化地成為一種消費品”。
最終作出參賽的決定,是在錄完樣片后。李響感受到舞者被尊重,他覺得這種尊重更重要,“我特別討厭在臺上講故事,工作人員自始至終沒有讓我談過。”李響感覺節(jié)目更大的注意力是放在作品上,放在舞臺上。

從秋到冬,邊錄節(jié)目邊工作的李響切身感受到,預(yù)想的累根本不叫累,真實的累完全超乎承受范圍。不光是身體到了極限,心理也承受著巨大挑戰(zhàn)。錄決賽時,他“77個小時沒閉眼,一直在創(chuàng)作一直在編舞一直在跳舞”。
走臺的時候李響發(fā)現(xiàn)作品問題非常大,“當時的設(shè)計是我身后有一個斗篷,裙子拉在斗篷上。但是舞臺上有風,吹得斗篷到處亂飛,它只要一飛,氣球就會纏住,根本沒法完成動作。要命的是氣球的精準度更不好控制,到底打多少氣?打少了,裙子飛不起來,打多了,它就往上飄。”那是他12期以來最焦慮的一次,“一個好作品一定是需要時間來打磨的,但當時沒有這個時間去完成。”
李響提出換作品,此時距離第二天正式錄制僅剩十來個小時,決賽換節(jié)目意味著換音樂換服裝換題材,大家也得一宿不睡,連舞蹈總監(jiān)也慌了神直問他,“可以嗎?”李響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晚上八點開始,除了保留當代芭蕾舞團的幫跳環(huán)節(jié),我又從幫跳里面選了一個男孩,打算做一支雙人舞。”所有人都跟著緊張起來,一直在隔壁教室開腦洞想辦法。從晚上十點編、排,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八點多算是排成了。到現(xiàn)在回憶當時的狀態(tài),李響都是恍惚的,他甚至根本不記得那天自己吃沒吃飯,“喝了口水,九點鐘趁工作人員沒來,就自己在臺上走走位置。十一點又調(diào)整了一下,直到下午一點正式錄制。”
錄每期節(jié)目時李響都特緊張,對著舞臺鞠躬,不停地熱身,肉眼可見的緊張讓旁邊的工作人員感到奇怪,“響哥你都舞蹈家了,怎么還這么緊張?”李響答得傲嬌:“就是因為我每一場都緊張,所以我才是舞蹈家。你完全不在意,才可以兩手一甩上臺了,當你足夠在意時,你一定是緊張的。”他遺憾的是現(xiàn)在很多年輕孩子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緊張,“這是非常不好的”。
第一支舞蹈的意外狀況使得最后一支《歸》只有20分鐘的排練時間,這是他繼《行者》之后的又一支古典舞,李響自言正是他上《舞蹈風暴》想做的,也是他通過這個圓形舞臺得到的最大收獲:一次次突破自己,盡最大可能去改變,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