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是我家庭的傳承”
退役后姚志源還會打打球,沒有了成績的壓力,覺得“蠻開心”。更開心的是1980年秋天,姚明出生了。
彼時,姚志源正代表上海工人隊打九城市籃球賽。當天剛好是決賽,球隊的車在醫(yī)院外候著,比賽7點半開始,7點鐘兒子出生,姚志源這才急匆匆跳上車趕去球場,一舉拿下冠軍。
4歲有第一個籃球,14歲進入上海青年隊,16歲背上父親的號碼,姚明曾說:“籃球是我家庭的傳承。”
盡管這份傳承,并不是姚志源夫婦的初衷。
深知運動員個中辛苦,他們其實不太愿意讓姚明重走這條路。比起打球,更希望兒子“做個好人”。“打不出來不要緊,打出來也只不過是人生的一段,但做人是一輩子的。”
姚明在NBA那會兒,被記者追著問感受,方鳳娣總說“沒覺得怎么,打球應該努力,我們都這么過來的”??墒堑胶髞恚粗鴥鹤咏邮志銟凡?、做慈善,七七八八很多事情,還去上海交大念了書,“真的蠻欣慰”。
籃球是“姚之家”永恒的話題。以前夫婦倆說得多一點,討論技戰(zhàn)術,把經歷過的經驗和教訓告訴兒子?,F(xiàn)在則聽得多說得少,“覺得有點跟不上了”。
姚明在不斷學習,時代更是大踏步前進。“現(xiàn)在從運動裝備、運動場地,到醫(yī)療保障、后勤保障、教練團隊,都非常齊全。”方鳳娣深有體會。
“以前隊里頂多配兩名教練一個領隊,現(xiàn)在看比賽,坐在下面的十幾個人,怎么比打球的還多?”姚志源笑著說。
一切都在變,但有些情感如舊。
每次電視上播放籃球,老兩口一定會看。談及某一場精彩的比賽,方鳳娣仍會激動得抱緊雙臂,“一說起雞皮疙瘩了”。
曾經的艱難歲月早已化為云淡風輕,風風雨雨籃球路上,他們身后涌現(xiàn)出更多逐夢者的身影。
偶爾,夫婦倆會去姚基金希望小學籃球季活動現(xiàn)場,指導孩子們打打球。中國籃球的火苗,中國體育人對國家的熱血忠誠、對夢想的執(zhí)著堅守,從姚志源夫婦到姚明到千千萬萬青春少年,生生不息,星火傳承。(記者 丁文嫻 王鏡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