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檔”影片上映還需時日
電影院復業(yè)時間確定后,不少機構在網(wǎng)絡發(fā)起觀眾最想看的電影投票,排在前幾位的多是《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等“春節(jié)檔”影片。
上海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認為,電影行業(yè)復工復產(chǎn)有一個過程,在防疫常態(tài)化的情況下,觀眾“報復性”觀影局面不太可能出現(xiàn),隔座售票、全程佩戴口罩等限制也會對一些觀影人群尤其是情侶、家庭觀影群體有所影響。“現(xiàn)在的影院就像大病初愈的病人,先喝一點稀粥,慢慢恢復體力。”石川判斷,現(xiàn)在電影市場還處于預熱性恢復階段。目前的定檔新片對幫助影院復業(yè)、滿足觀影需求的意義高于實際營收。“電影市場恢復正常需要時間,首要決定因素是防疫信息,如果下半年真正平緩了,賀歲檔、明年春節(jié)檔會有大片出來。”
疫情期間,不少院線電影轉網(wǎng),也有越來越多觀眾選擇在網(wǎng)絡上看電影。上海影城總經(jīng)理顧艷認為,未來藝術表現(xiàn)形式、載體會越來越多元,但網(wǎng)絡徹底代替大銀幕并不現(xiàn)實。此前,導演李安推出120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時,上海影城成為上海唯一一家可以觀看最高版本的影院。“影院觀影效果的儀式感、沉浸感和聲光電的視聽效果都是線上無法取代的,而且影院更多承載了電影技術的提升。電影拍攝技術也在不斷升級換代,各種新科技的運用,引領帶動觀眾的需求和審美不斷提升,這些都離不開影院先進的放映設備。”《蕎麥瘋長》是選擇堅守院線的眾多影片之一,藤井樹認為,制片方離不開影院,影院也離不開好片。“電影質量過關,在疫情可控可防的局面下,應該勇敢邁出第一步。”
目前的“大片空檔期”,某種程度上對小體量片子而言是一種機遇。記者從片方獲悉,《第一次的離別》首日排片率達30.2%,這樣的排片量對小成本文藝片而言非常難得。石川認為,《第一次的離別》曾在三大影展獲獎,有一定知名度和良好品質,此時進入市場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這并不代表文藝片、小眾影片進院線的時機到了??紤]到宣發(fā)、排片成本,對于一些資金實力不強的小公司來說,網(wǎng)絡發(fā)行不失為一條途徑。他認為,網(wǎng)絡電影和影院電影會形成不同銷售渠道,要結合不同風格來判斷,比如《流浪地球》等對視效要求比較高的影片會更多選擇線下放映,而注重內心刻畫的文藝片等也可以選擇線上放映。“網(wǎng)絡發(fā)行會和線下發(fā)行并存,對消費者來說,多了選擇也是好事。就像餐廳和外賣,兩者不會形成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是互為補充。”
此外,業(yè)內專家也建議,在特殊的“檔期”內,影院經(jīng)理要把好影片質量關,避免“爛片”打著文藝片旗號來趁機搶占市場。“盡管是特殊時期,看待電影的方式一如以往,好電影還是受歡迎,本身質量不行,奔著投機去,也很難獲得觀眾和票房。”石川建議,當下還是要綜合配套多種扶持手段,對影院生存、電影行業(yè)復蘇會有很大幫助。
【記者手記】
電影院恢復開放首日,走進影院頗具儀式感與象征意味。過暑假的學生、白發(fā)蒼蒼的上海阿姨,形形色色的影迷在影廳重聚。
走進上海影城第2放映廳,需要經(jīng)過數(shù)道“關卡”。測溫、登記是第一關,到了影廳門口,又有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提示“戴好口罩”“對號入座”。
影院疫后“重啟”,看似多了一些“條條框框”。座位與座位相互間隔,影迷間需保持社交距離,觀影時的爆米花與可樂成為過去時,3D影片則建議觀眾自備眼鏡。這是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帶來的改變。但有更多東西“不變”。
影迷對優(yōu)質影片的渴求沒有變。在20日零點時分,全國已有四場電影躍上大銀幕。一場在杭州,首映《第一次的離別》。其余三場在南寧,片單分別是《誤殺》《璀璨薪火》與《第一次的離別》。全國影院復工后,售出的第一張電影票,更被影迷精準記錄——7月17日17時40分,有位成都的影迷購買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影院高質量服務水準沒有變。在沒有電影的日子里,幕后電影人依舊忙碌。上海影城每周兩次調試設備,確保放映機隨時可運轉。復工后,影迷前腳走出影廳,工作人員后腳進場,噴灑消毒液。精細到每一個流程的消殺工作,為重啟后的影院保駕護航。
闊別178天,熟悉的“龍標”再度出現(xiàn)在大銀幕上,我們影院見。(鐘菡 張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