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考美院練畫十年卻查出色弱,第一部電影投資僅八千元
“從來看不懂市場”的導演寧浩
在杭聊起個人電影史
錢江晚報訊 昨天,浙江國際青年電影周的創(chuàng)投單元在富陽舉行了“之江電影新導演計劃”導演大師班活動,著名導演寧浩對話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智海。
因為劉智海是他的大學同學,寧浩當晚的狀態(tài)很放松,聊起自己曾經(jīng)的“電影史”,更是逗得全場笑聲陣陣。
不用去看懂市場
拍最想拍的就行
在大家熟知的《瘋狂的石頭》之前,寧浩早期的作品有《星期四,星期三》《香火》《綠草地》。
寧浩直言,“前面做的事兒,是自己本能的探索,一開始認識和學習電影是最難的,壓力最多的,靠的是你的毅力和你的哥們。”
這時,他幽默地提醒臺下的同學們,“上學時好好做人,一定要有哥們。”又笑著指指劉智海,“(比如)有劉智海幫忙寫作業(yè)。”
劉智海在一旁爆料:“《星期四,星期三》我覺得他是花了一萬塊錢拍的。”寧浩趕緊說“八千塊”,臺下一片笑聲。
后面兩部電影,寧浩一一更正了“投資數(shù)”:“2002年《香火》3萬,2004年《綠草地》50萬。《瘋狂的石頭》后期錢花完了,只能自己再墊一點。”
寧浩的電影總是有著很好的票房,被很多人認為是很懂市場的一個導演,而寧浩覺得自己對市場從來都是看不懂。
“中國電影市場快速發(fā)展,《瘋狂的石頭》那時候只有4千塊銀幕,現(xiàn)在有6萬塊銀幕。觀影人群結構發(fā)生變化,過去是影迷級,現(xiàn)在是各種觀眾,需求發(fā)生變化。黑色幽默是當時主體需求,但喜劇片本身不是一個大類型。”
他又表示,“市場是迎合不了的,中國市場這么大,總有一部分觀眾適合你。”
寧浩的“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出了文牧野導演《我不是藥神》這樣的好作品。聊起自己選擇簽約導演的標準,寧浩說自己喜歡有創(chuàng)新,有根土性,能講中國事兒,有當代性的導演。這些簽約導演之間就像一個個創(chuàng)作小組,在編劇、制片等各方面互相合作。
從不去三里屯談投資
從來沒有“一夜成名”
寧浩表示,電影這個行業(yè)非常尊重才華,只要真有才華,絕對不會被埋沒,但要學會“堅持”。
“我從來不去三里屯談投資,媳婦兒對我說,三里屯有制片人。但我就堅持在家寫劇本,不能把命運交給別人。做好準備工作,自然就會發(fā)現(xiàn)機會,抓住機會。”
很多人認為《瘋狂的石頭》讓寧浩“一夜成名”,劉德華當年的投資也是改變他命運的重要事件。
但寧浩嚴肅地表示:“不要把人生寄予一個偶然事件,還是要提高自己的高度。某一個故事改變我人生?沒有。我的人生在我自己手中。”
他說:“《瘋狂的石頭》之后,媒體問我最多的是‘一夜成名’的感受。但我內心中,一點也沒有。我知道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才走到這一步,是很正常的。”
寧浩說自己最大的遺憾是沒考上美院,畫了快十年的畫,體檢是色弱,不能考,覺得特別荒誕。
“大學里有制作系,美術系,那時候還覺得電影不夠藝術。我是因為要生活,要掙錢,所以拍圖片,接觸影視行業(yè),去打工。后來慢慢得到認可,《星期四,星期三》拿了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慢慢有了自信,覺得自己能干這一行。一直都是拍著試。”
他說:“人生是一次旅行,旅行中會有不同境遇和環(huán)境,好或不好是旅行的一部分。這個地球上有77億人,有70多億個故事,每個人都有獨特性。在獨特階段,體會,應對好自己的生活,就算對得起自己的生活了。”(錢江晚報 陸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