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電影:砥礪前行七十年
【文藝觀潮】
新中國成立70年,也是民族電影發(fā)展振興的70年。在基礎極其薄弱的情況下,中國建立起完備的電影工業(yè)體系,拍出一批可以載入文化史冊的經典之作,創(chuàng)造眾多新的電影樣式,深受億萬觀眾喜愛,民族電影因扎根民族土壤、弘揚民族精神、表現民族風格而成為世界電影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前進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面對困難與挑戰(zhàn),電影人解放思想,勇于創(chuàng)新,主動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發(fā)展之路。
新中國成立后呈現新人物、新面貌
新中國成立后,電影藝術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書寫時代華章的工作中,立志創(chuàng)造“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要完成這項使命,依靠原有小作坊式的制片力量顯然不可能。1949年以前的電影公司多集中在上海,私營制片公司規(guī)模偏小,創(chuàng)作力量分散,多為迎合小市民趣味。因此,無論從治理結構,還是創(chuàng)作導向,決策者都需要具有大破大立的勇氣和智慧,建立一套嶄新完整的生產體系。其首要任務來自制度保障層面——成立公有制性質的國有電影企業(yè)。
新的電影生產體系很快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在1959年的國慶影片展映中,24天內就有觀眾1億2000萬人次,平均每天有500萬人次的觀眾。無論是表現苦難輝煌的革命歷史題材,還是反映火熱的現實生活,都涌現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作品。特別是表現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走向新中國歷程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像《鋼鐵戰(zhàn)士》《白毛女》《南征北戰(zhàn)》《渡江偵察記》《董存瑞》《永不消逝的電波》《青春之歌》《風暴》《戰(zhàn)火中的青春》《紅旗譜》《紅色娘子軍》《紅日》《英雄兒女》《大浪淘沙》等,這些作品彰顯出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表現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影片同樣引人矚目,出現了《護士日記》《花好月圓》《我們村里的年輕人》《風從東方來》《李雙雙》《錦上添花》《北國江南》《年青的一代》等優(yōu)秀作品。最顯眼的變化是,那個時期電影的風貌跟舊中國電影那種調子灰暗,氣氛壓抑的“小悲歡”完全不一樣,主人公意氣風發(fā),熱情擁抱新生活,爭做時代新人,生活氣息濃郁。電影人在用心用情用功歌唱人民,用清水洗滌污泥,在幽微處尋找真善美。
電影題材和樣式大大擴展,革命歷史題材、反特驚險片、農村生活片讓人耳目一新;工農兵形象閃耀銀幕,成為了中國電影人物畫廊當中的鮮活代表;現實主義品格高揚,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環(huán)境。
在代際更迭中第五代脫穎而出
“文革”結束后,電影需要盡快恢復生產,以滿足人民群眾迫切的文化需求。第三、第四代導演全情投入創(chuàng)作,他們不滿足于傳統(tǒng)的表現手法,而以“電影語言的現代化”為課題,在實踐中大量運用長鏡頭、開放式結構、意識流等。詩電影、散文電影等新樣式冒頭,像《小花》《巴山夜雨》《城南舊事》等優(yōu)秀作品聚焦人的命運,充滿人情味,在影壇掀起一股清新之風。
從業(yè)者對電影功能的認識也前進了一大步。他們意識到,電影承載社會記憶的文化價值同樣值得挖掘。當時的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盛行,催化了對電影文化功能的開發(fā),電影對社會的思考力度和深度明顯增強。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第五代導演橫空出世,《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等以深入的傳統(tǒng)文化反思和石破天驚的電影語言表達屢獲世界級大獎,為中國電影注入了東方韻味和文化積淀,贏得了國際聲譽。代際更迭的現象在第五代導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新生代導演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嶄露頭角,創(chuàng)作出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讓中國電影在世界舞臺熠熠奪目。
電影業(yè)另一個突破是對社會意義和娛樂價值的認識。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自20世紀50年代評論家鐘惦棐提出“票房價值論”后,電影的社會功能、傳播價值逐漸被開掘。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電影人開始探索如何提升電影的娛樂性?!渡倭炙隆贰动偪竦拇鷥r》等片出現,使電影樣式更加多樣,為今后國產大片的出現打下基礎,也為創(chuàng)作出更多思想性、藝術性有機統(tǒng)一的作品探索了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