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索亞斌教授認為,一些人不喜歡該片的過于“甜膩”,卻也正是大多數觀眾喜歡這部電影的主要原因。電影雖然表面呈現的是溫暖陽光 ,把骨子里由于種族偏見而造成根深蒂固的敵意和誤解,用相對和緩而喜劇的方式表達出來,至于那種敵意和誤解有多可怕,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想象,電影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間,讓觀眾去細細品味。
《綠皮書》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索教授認為是實至名歸,看著波瀾不驚的情節(jié)卻是處處呼應,以四兩撥千斤的輕松方式,呈現沉重壓抑的種族歧視,足見編劇的高明。
影片中豐富的細節(jié)耐人琢磨回味無窮,像片中頻頻出現的幸運石,以及黑人音樂家教白人司機寫信等等。索教授認為,片中傳遞出的信息是,能夠讓不同種族、不同階級達成共識的力量是“美”——文學之美,音樂之美,而這,正是打動觀眾的關鍵點。
片中的白人司機和黑人音樂家,可以說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司機行為粗魯煙不離手,身為意大利裔,看著很像個黑手黨,但實際上他愛妻兒,重然諾,是一位善良的好人。黑人音樂家則天縱奇才、舉止高雅、生活講究,卻因膚色而背負“原罪”。他主動跳出舒適去直面種族歧視最嚴重的人群與環(huán)境,想靠音樂做另類的抗爭。然而在他內心深處,藏著“不夠黑、不夠白、不夠男人”的脆弱。
這兩個完全沒有共同語言的人第一次在精神上有交流,是白人司機第一次聽黑人音樂家演奏,音樂觸動了他,粗獷的他之后在給妻子的信中透露音樂家是個天才,但是內心孤獨。
黑人音樂家教白人司機寫信的情節(jié),成為影片中最為動人的樂章,觀眾看得既開心又感動。黑人教會白人的是尊嚴,而白人教會黑人的則是勇氣,兩人在成為朋友的同時,也彼此得到了救贖。
整個故事耐人尋味,片中的臺詞也金句不少 ,如“工作的時候要盡全力,笑就要用力笑,吃飯的時候,就當作是在吃最后一餐”“世界上那么多孤獨的人,因為他們都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尊嚴能夠戰(zhàn)勝一切”等,都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
索教授說這兩天自己看到一篇文章,是說阿里影業(yè)為何會拍攝《綠皮書》:“文章中,阿里影業(yè)的領導說他們拍電影的要求是‘小人物,大情懷、正能量’,《綠皮書》就是這樣的電影,這三點說起來雖然簡單,但是能做到并非易事。”
未得影帝是因為
維果太像羅伯特·德尼羅
《綠皮書》在本屆奧斯卡上共獲得5項提名,最終中了三元,遺憾的是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提名的維果·莫騰森未能獲得影帝,這是他第三次獲得提名,第三次無緣獎項。
維果·莫騰森曾以《指環(huán)王》里的“阿拉貢”一角被國內觀眾熟知,一向瀟灑帥氣的他,在《綠皮書》中卻令很多觀眾直呼“認不出”,感慨“歲月是把殺豬刀”。其實除了歲月的磨礪,維果·莫騰森為了出演《綠皮書》,增重了40斤。
在收到導演法拉利邀請他出演白人司機時,維果有些不明白,他問導演法拉利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意大利裔美國演員,為什么要找他?導演的回答是:“因為我有一股強烈直覺,你可以演好。”
看了劇本后,維果·莫騰森對劇本大加推崇,除了增重外,他還看了很多影像資料,近距離觀察角色原型家人的舉止習慣,校正口音。在拍攝完一場重場戲后,角色原型的兒子、影片編劇之一尼克·維勒朗格已經淚流滿面:“維果簡直跟我的父親一模一樣。”
尼克·維勒朗格介紹說,現實生活中他的父親在與黑人音樂家唐接觸之后,回家后發(fā)生了很多改變,變得文雅有禮貌,對家庭更關心,這留給他極為震撼的印象。因此,在多年后才有了《綠皮書》這個劇本。
在索教授看來,兩個主人公相比,其實白人司機這個角色更難演,因為黑人音樂家的內心沒有太多變化,演員找準那個狀態(tài)演就對了,但是白人司機有著豐富細膩曲折的心理變化,他的臺詞也更多,戲份也更重,但是維果為什么最終與奧斯卡小金人擦肩而過?索亞斌個人認為是這個角色已經被演得“珠玉在前”:“維果·莫騰森演得很好,但是我卻總是感覺看到了羅伯特·德尼羅在《憤怒的公?!分械挠白樱履崃_以那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影帝,他在里面演繹了一位意大利裔拳擊手,經典至極,我猜測維果受這部電影影響很深,像他穿著背心摸肚子的樣子,以及語氣腔調、體型,甚至是拿電話的樣子,都有借鑒羅伯特·德尼羅的痕跡。我個人認為,可能是這個原因,維果表演雖好,但是不夠新鮮,所以沒能獲獎。”
相比之下,馬赫沙拉·阿里則十分幸運,繼兩年前以《月光男孩》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后,今年再度以《綠皮書》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兩次提名兩次全中。成為繼丹澤爾·華盛頓后,第二位拿下不只一座小金人的黑人演員。為了演好黑人音樂家角色,阿里提前3個月進行鋼琴訓練,對自己的氣質、坐姿,甚至手臂和手指的姿態(tài)都有嚴格要求。
45歲的阿里從影26年,在《月光男孩》中,飾演在階級與種族中掙扎的角色。生于基督教家庭的他20多歲時轉信奉伊斯蘭教,名字也改為阿里,此時911事件發(fā)生,穆斯林被當成危險分子,阿里去機場要被安排特殊安檢,他的名字被列入FBI觀察名單,資金也被凍結。
雖然住在紐約多年,但阿里說自己走在街上還是常會遇到女性見他而繞道避行的情況,阿里說:“人們對一位體型高大、皮膚黝黑的黑人做出的反應,常讓我很沮喪,為‘保護自己’不讓其他人恐懼,我會做一些事,更注重著裝和微笑,很多黑人都這樣做,因為多數人認為我們構成危險。”
奧斯卡不僅是電影獎
奧斯卡是全球關注的頒獎禮,正因關注也往往會引起爭議,對此索教授認為,奧斯卡絕不僅僅是單純的電影獎項,也絕非僅從電影藝術角度來做評判,作為一個美國國內的電影獎項,它離不開美國的政治、經濟等環(huán)境,另一方面,它的獎項也可以說是一個風向標,從中可窺出美國的政治、經濟等現狀。
為什么《綠皮書》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而備受期待的《羅馬》沒有拿到這個獎項?索教授表示,如果單純從電影藝術而言,《羅馬》要好于《綠皮書》,因為它更有創(chuàng)造性,這部長鏡頭的黑白片,有著豐富的影像細節(jié),那種質感體現出電影久違的精湛。但是,奧斯卡歷史上還從未給外國電影頒發(fā)過最佳電影獎,再精彩的外國電影,也是獲得最佳外語片獎,此前《臥虎藏龍》曾同時入圍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的提名,但最終也無緣獲得最佳影片獎。
也因此,本屆奧斯卡頒獎的一大看點就是《羅馬》是否可以同時拿到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語片獎,事實證明,這個歷史沒有被創(chuàng)造。索教授認為,其實這也符合奧斯卡一貫的中庸路線,他們不會表現得過于激進,因為選定的獎項會影響到很多方面,例如《羅馬》不是傳統(tǒng)的電影公司拍攝,而是目前開始與傳統(tǒng)電影公司分庭抗爭的流媒體拍攝,是以《紙牌屋》而出名的奈飛公司拍的,如果《羅馬》得獎,可以想象,在美國電影業(yè)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近年來,受美國國內的政治環(huán)境影響,關于種族歧視的作品很多,《綠皮書》有著超高的口碑,且影片傳遞的“幸福、和平與共存真的很簡單”的精神又深入人心,所以組委會選它為最佳影片,也是比較安全的選項。
索教授建議,對于影迷來說,不一定非要熱捧獲得最佳影片獎的唯一一部,“通常來說,入圍最佳影片獎的提名影片都應該看,這一年最好看的電影應該都會獲得提名,最后是否拿到獎項,對影迷來說并不重要,而獎項也絕非是衡量這些入圍影片孰優(yōu)孰劣的唯一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