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界當導演成“癮”
幾年下來,演員作為導演在電影市場上的征戰(zhàn),并不都是成功的,真正轉(zhuǎn)型順利的是少數(shù),更多人的作品投向市場,很快就變成了炮灰。
影評人賽人表示,其實無論在世界影壇還是中國影壇,演而優(yōu)則導都是一個不曾間斷的傳統(tǒng)。而且,在電影的各個工種中,演員轉(zhuǎn)型當導演,成功率遠遠高于其他。他隨手舉出一大堆例子,比如吳天明、張藝謀、李行、侯孝賢、李翰祥、張艾嘉等,“所以我不同意很多演員當導演就說明導演門檻降低了這種說法,你怎么能知道人家就導不出好片子呢?”
確實,演員轉(zhuǎn)型做導演,有著太多先天優(yōu)勢。胡建禮分析道,明星有知名度和影響力,不僅籌拍電影時容易拉到投資,而且票房有粉絲消費基礎,宣傳起來事半功倍,很容易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影評人崔汀認為,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熱錢很多,很多投資商都是有錢沒項目,“演員只要業(yè)內(nèi)關系處得不錯,不僅是投資,劇本、團隊也很容易找到。而且很多演員比較了解觀眾。”
那么,為什么有些演員拍出的作品卻不受認可?著名制片人方勵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因素就是拍片動機,“有的演員在這個圈子里待久了,有表達的沖動,有自己的想法;還有一種,是被資本裹挾,這幾年不是特別流行IP么?明星的名字也算是一種IP,倉促上馬、圈錢,對觀眾不負責任。”他回憶起當初幫韓寒的導演處女作《后會無期》擔任制片時,就是看中了韓寒的“不著急”和“有沖動”,“他第一次來找我談的時候是2011年,說有當導演的想法,也已經(jīng)和攝影搭檔廖擬拍過幾部短片,但直到2014年才開始拍電影。”
新一波跨界作品在路上
還沒來得及從去年這批跨界作品中緩過神來,最近又有幾位演員執(zhí)導的作品即將上映了。比如即將與觀眾見面的張歆藝自導自演的愛情片《泡芙小姐》,據(jù)說為了這部導演處女作,她耗費近兩年時間,期間幾乎推掉了所有其他的工作。
就在剛剛過去的12月底,另外一批跨界影片也不約而同地殺青了。12月23日晚,劉若英在微博發(fā)文,宣布自己的導演處女作《后來的我們》殺青。電影由周冬雨和井柏然領銜主演,講述一段類似歌曲《后來》的愛情故事,將于今年與觀眾見面。去年12月24日,喜劇演員小沈陽也宣布自己首當導演的電影《猛蟲過江》殺青,這部電影籌備近兩年,拍攝三個多月,由曾主演《我的少女時代》的臺灣女演員宋蕓樺擔任女一號。
除了這些拍完的作品,還有一些也已經(jīng)開機或正在籌備當中。比如歌手吳克群自導自演的愛情電影《為你寫詩》近日就傳出在廣州開機的消息,片名來自于他曾演唱的一首歌曲。宋小寶執(zhí)導的喜劇片《發(fā)財日記》也宣布將于春節(jié)后開機。另外,梁家輝的華語電影版《深夜食堂》、黃渤的《一出好戲》和鐘漢良的《沙漏》也都在拍攝中。
避免成炮灰需要多沉淀
這么多正在路上的作品,如何避免成為炮灰呢?
香港導演陳可辛曾表示,在眾多演員里,他很看好黃渤當導演,因為好演員當導演其實更容易,黃渤“不僅分析能力過人,也有豐富的片場經(jīng)驗”。賽人也提到,好的演員尤其是話劇演員,往往容易成為好的導演,“這是因為他們在表演時要照顧到很多東西,比如對戲的演員,比如臺下觀眾的反應,這其實是一種導演思維的訓練?,F(xiàn)在很多影視演員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更不用提更復雜的導演思維了。”
譚飛說,許多演員轉(zhuǎn)型當導演,其實是一件好事兒,“說明我們的行業(yè)更加開放、包容,但壞的一方面就是很多人可能因此浮躁。”他說,導演是一個雜家,需要儲備很多知識和實踐能力,要多學習,“一部電影至少得用兩三年來搞,演員們得做好準備放棄掉很多東西,比如很多賺錢的機會,導演這個工種來不得半點虛假。”
“無論做什么都會有失敗的經(jīng)驗,電影需要沉淀,很少有導演一上來接連幾部都特別好的,真想好了要做導演,就得靜下心來拍上十年。”在崔汀看來,真正的好導演,應該什么類型都拍,“現(xiàn)在這些演員轉(zhuǎn)型當導演,拍的影片類型太單一了,不是喜劇片就是愛情片,應該多嘗試不同的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