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8月21日訊 臺灣資深媒體人公孫策今天在海峽導報發(fā)表文章說,中國透過北京奧運向世界傳達了非常清楚的訊息:開幕式展現了“人多”的優(yōu)勢(悠久文化的優(yōu)勢老外未必看得懂),金牌數目更展現了“體力就是國力”。北京奧運之后,中國當然會繼續(xù)其“大國崛起”的工程,然而臺灣呢?臺灣從京奧吸收到了什么?
有人驚嘆大陸“宮室之美,百官之富”,有人吐嘈大陸對楊蕙如的粗暴乃 “土匪行徑”。容我直言,這些都屬于“看熱鬧”層次,等到奧運過去,這些“熱鬧”印象就會漸漸淡忘,腦袋里的空間將被更新鮮的新聞話題取代。只看熱鬧是很可惜的,因為錯失了一次對大陸做近距離觀察的機會——— 過去何曾有過如此大規(guī)模的媒體與加油團前往大陸的機會?
南北朝時,南梁大將陳慶之北伐,打進了洛陽,但不久又退回南方。陳慶之班師以后,對北魏的士人特別尊重,朱異覺得奇怪,問他原因。陳慶之說:“我過去以為江北都是戎狄居住的地方,等到我進入洛陽,才曉得 ‘衣冠人物’(有學問有氣質的士人)都在中原,不是江東所可比擬的,怎么可以輕視對方呢?”歷史評論家胡三省對這一段評注:陳慶之因為見到洛陽的繁華奢靡,而有此言論。
北魏分裂成東、西魏之后,東魏與南梁曾有一段和平期間,雙方互通使節(jié)。每次南梁使節(jié)到鄴都,都引起轟動,貴族子弟都盛裝與南方使節(jié)往來,彼此致送貴重的禮物。北方使節(jié)到建康,情況也類似。有一次,梁武帝蕭衍接見使節(jié),在送客時,蕭衍對左右說:“你們總是說北方沒有人才,這幾位是打哪冒出來的!”胡三省對這一段詳注:東魏與南梁都以炫耀矜夸為能事。
蒙上眼睛,一味貶抑對方固然不對,乍見對方之經濟富庶、人物風流,即心生羨慕,也稱不上健康心態(tài)。然而,魏晉南北朝二百多年的分裂時代,雙方始終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陳慶之與蕭衍仍能體認到對方的優(yōu)點,那才是領袖人物的胸襟與視界。
海峽兩岸也曾經歷過戰(zhàn)爭,目前也仍處于分裂狀態(tài),甚至這些年來的和平交流過程當中,前述歷史場景所反映出來的一些心態(tài),也都依稀可見。執(zhí)是之故,我對這次北京奧運,始終抱持比較高的期待——— 遠超過體育交流的范疇,也遠過展示“國力”的層次。
中國勢必要以京奧作為一個起跑點,大步跨向“后奧運時代”。如何讓“臺灣經驗”在大陸“留下DNA”,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重點不在“已經完成了什么”,而在于“臺灣經驗的DNA還可以注入哪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