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認為:暫時放下反思是不對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反思,評論者尤其應該堅守反思立場。社會有不同的分工,指揮的歸指揮,救命的歸救命,反思的歸反思,評論者的職責就是通過理性的反思解剖問題和記取教訓,除此之外對救災也起不到實質的作用。而我持反對觀點:這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時刻,突如其來的巨災之下我們毫無選擇,形勢逼著我們只能選擇暫時放下一些形而上的爭論和對當下救災沒有意義的質疑,救災需要一種13億同胞大團結、大凝聚的總體氛圍,每個人都要盡可能將自己融于這種救命議程,而不能置身事外。
選擇融入救命進程,還是選擇反思?其實我開始對這個問題一直非常矛盾。一方面我知道什么事都有個輕重緩急,災難當前生命高于一切,沒什么比救命更緊急,這時候的檢討、反思和指責既不合時宜又不近人情———另一方面看到那么多校舍倒塌,那么多孩子被埋到廢墟下,又忍不住想反思,很害怕眾志成城的全民抗災熱潮會最終淹沒這些問題,害怕接下來對救災英雄的贊美中會集體遺忘反思,害怕救災慶功會后反思會被拋到九霄云外。在這種矛盾中,當時還寫了一篇文章《今天我們攜手救命明天我們不忘反思》,通過這種議程設置來調和自己的心理沖突。
不過最終我還是選擇了暫時放下反思和質疑,全身心地融入到這場全民抗災救命的集體行動中,為前方救援者鼓勁打氣、提建議,為后方的團結和凝聚熱烈鼓與呼,以歌頌災難中的那些大愛傳遞信心。是的,我是一個評論者,職業(yè)要求需要我的高瞻遠矚,需要我的冷靜和理性,需要我能跳出大眾思維局限看到更深刻的東西———但這時候我更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熱愛生命、對災難有著大悲痛的人,我要以一個人的視角去融入全民的抗震救災,要把自己的悲痛、信念和對生命的情懷寫進評論,被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所感染,也想以自己堅定的信念感染別人。那么多生命被埋在廢墟下面,這時候不能把自己當作一個置身事外、居高臨下對那一切進行冷靜觀察、冷眼反思的人,這種過度的冷靜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冷漠和自負。此時我們要帶著自己的體溫去寫評論,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入那股大潮,站在那些被埋的生命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個冷眼旁觀的“他者”,評論應該成為救助的一部分。
正如三聯(lián)生活周刊的主編朱偉所言:冷靜也許是理智的,但其中有冷漠,我不喜歡冷漠。我們要想方設法將自己的體溫與災區(qū)受難者融為一體,溫情比什么都重要。
正是帶著這種情懷,我的評論中多次出現(xiàn)了這樣的句子:不要問怎么辦,如果你是被埋在廢墟下的人,你會希望外面的人怎么辦;如果自己有一天不幸被地震埋在廢墟下面,自己會對救援的人有著怎樣的期待;如果自己的家人在廢墟下,自己會怎么做———這就是努力嘗試設身處地地寫評論,雖然不在現(xiàn)場,雖然不在廢墟下,但我們要和他們站在一起,要嘗試痛他們所痛想他們所想,這時候,他們當然最期待外面的人抓緊一切時間救命,而不需要什么高談闊論、蒼白無力的大話空話和貌似深刻的反思。
這樣的鼓與呼對救災可能很無力,但這個時候除了傳遞溫情我們還能做出什么更有力的事情?這些大災難中許多人都表達了這份無力感,不知道自己能為那些悲痛的人做些什么,不知道怎么拯救那一個個廢墟下的生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在痛苦的呻吟中慢慢地死去———我想,這種無力感源于人類一種根深蒂固的有限理性,源于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不能戰(zhàn)勝自然,強大的自然破壞力讓所有人感到無力。不能消除這種無力感,只能減少這種無力感,如何減少呢?只能13億人融為一體,在13億人的集體凝聚中尋找人類與自然抗爭的力量感。即使這時候反思已經被提上輿論議程,我想說的還是:反思不是去輕而易舉揭露這場災難中的傷疤,不是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別人,不是一味地罵貪官和批評政府官員,還是要把我們每個人都置身這場災難的反思之中,而非災難之外,追問別人,也要追問自己的靈魂。(作者曹林,系新銳青年評論作者,現(xiàn)為《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編輯、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