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
奮進一流 征途漫漫
京廣鐵路,從國防科技大學校園內穿行而過,把學校一號院一分為二。這條縱貫南北的交通大動脈,通向未來,也連接著昨天。
1954年,作為第一批從高中考入“哈軍工”的學員,錢七虎至今還清晰記得錄取通知書上毛澤東同志給“哈軍工”的訓詞: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并使我們的技術能夠得到不斷改善和進步。軍事工程學院的創(chuàng)辦,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個迫切而光榮的任務。
“迫切而光榮”這幾個字,錢七虎記了一輩子,也奮斗了一輩子。
當夢想成為光榮,光榮又開始孕育新的夢想。2018年,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錢七虎,成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兩名獲得者之一。2022年,這位從“哈軍工”走出的著名巖石力學和防護工程專家,又獲得人民軍隊最高榮譽——“八一勛章”。
奮進一流,征途漫漫。70年來,國防科大人血脈中蘊含的奮斗基因,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世界一流,就是世界第一。”這是學校全體“天河人”的硬核標準。202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當天,“天河”E級計算機關鍵技術驗證系統(tǒng)再獲單源最短路徑、大數(shù)據圖計算能效兩項世界第一。
從億次巨型機到億億次超級計算機,中國超級計算機實現(xiàn)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但“天河人”絕不止步于此。
“為了它,我可以犧牲一切。”研究員王戟說。13歲考入大學、33歲評為教授、38歲進入“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家”行列……王戟的人生與他的事業(yè)一樣,幾乎每天都在“全速前進”。
2013年1月23日凌晨,過度操勞的王戟,突發(fā)主動脈夾層破裂,被緊急送進醫(yī)院。14個小時后,王戟脫離了生命危險,卻永遠失去了雙腿。術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回歸團隊。
失去了雙腿的王戟,成了講臺前“最矮”的人,卻仿若聳立在科研高地上最高的人。他說:“只要大腦還能思考,雙手還能敲擊鍵盤,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止我前進的步伐。”
“從現(xiàn)在起,到建軍一百年,滿打滿算還有不到4年時間,必須爭分奪秒、快馬加鞭。”為了強大、為了勝利,國防科大人不斷踏上新的征程。
為了培養(yǎng)人才,該校新設12個新興專業(yè),構建新型軍事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創(chuàng)新科學家服務部隊模式,分3批次遴選493名培養(yǎng)對象實施定制化培養(yǎng)扶持,建設7個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孵化中心……近2年來,該校新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9項,占歷史總數(shù)1/3;預設12個新興專業(yè)170余部教材申報立項,比以往5年新建教材總數(shù)還要多。
為了延攬人才,他們頻出新招,打破常規(guī),有的教員29歲被評為副教授、有的教員28歲被評為研究員……僅2022年一年,學校就有13名優(yōu)秀青年人才直接評定高職,40歲以下評定正高職占近三分之一、35歲以下評定副高職超過六成。
為了服務人才,他們推出校內班車、公寓房標準化裝修、子女園校建設等一批暖心舉措……
與時代同行,這所軍校脈搏的每一次跳動,都與人民軍隊同頻共振;這所學府前行的每一次出發(fā),都與備戰(zhàn)打仗息息相關。
念茲在茲的巨大關懷,得天獨厚的開闊眼界,讓新時代的國防科大人能夠站在時代的潮頭,眺望更加遙遠的未來。他們沖鋒奮進的每一天,都和著中國脈動,在神州大地、寰宇蒼穹、深海大洋的每個角落掀起波瀾。
大海潮起潮落,時代澎湃向前。如今的國防科技大學,量子科技實驗室、高能激光實驗室、太赫茲實驗室、星間鏈路實驗室……一個個充滿未來氣息的實驗室,繪就著這所軍校奔向星辰大海的燦爛征途。
向著“新高地”,沖鋒——踏上新征程,這是新時代國防科技大學給出的響亮回答。


 
          




